【摘 要】教師專業成長,意味著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不同成長取向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經驗成長取向就是關注實踐,在實踐領域實現理論的建構,在行動中實踐教育的理想。經驗的生長是一種生命活動過程,它不僅包含了知識的生長,還包含了人的情感與意志,以及形成種種應有的習慣和態度。教師經驗的生長不僅要關注教師本身的經驗,更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將相互的經驗與生活相連、與社會相連,實現最本質的教育經驗的生長。
【關鍵詞】名師經驗;兒童經驗;經驗課程;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6-0078-03
【作者簡介】查人韻,江蘇省太倉市港城小學(江蘇太倉,215400)副校長,高級教師。
杜威說,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經驗中產生的。教育是如此,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是如此。基于經驗的教師成長,對教學的理解應以經驗為取向,教師的專業成長應該在實踐領域,以實踐的樣態,按照實踐的方式呈現。在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現狀和經驗過程中,我尋找日常教學實踐的專業發展方向,形成自主、持續的專業成長意識。
一、名師經驗的潤澤
教師專業成長意味著教師能夠把工作提升為專業,能把專業知識轉為專業實踐,并且掌握專業實踐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與技能除了在直接完成教學任務的經驗中去構造,還可以從他人的間接經驗中獲取。回顧成長歷程,我確實非常幸運,在職業生涯中相繼遇到了一位又一位名師,他們的寶貴經驗,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0年8月,作為優秀畢業生,我幸運地加入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開啟了教師生涯。2003年的一天,教育局領導引導我拜了一位師父——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副主審沈重予老師。沈老師對教材了如指掌,只要我一報教材里的課題,他總會說:“是第幾頁到第幾上的,對嗎?”沈老師指導我分析教材先要多讀,再看結構,弄清教材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講什么?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向師父請教多了,我也逐漸積累了教材分析的經驗,對教材的理解力也隨之得到提升。
2004年,我成為太倉市首屆高級研修班的一員,遇到了導師——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曹培英先生。曹老師對教材研究很深,很多名師對他都是敬佩有加,他對課的本質常常一語中的。無獨有偶,在我成為太倉市名師班學員時,王林先生成為我的導師。作為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主編,他對教材的把握也有獨到之處,王老師常說:“簡單點,別搞復雜了,把握本質就好。”在兩位導師的點撥下,每堂課前我都會思考:這節課最關鍵的那個問題是什么?這樣的思考,讓我的課有了靈魂,不枝不蔓,主干突出。
2009年12月,幸運再次降臨。在錢瀾校長策劃的“名師追隨與突破”活動中,我有幸拜華應龍老師為師。雖然華老師遠在北京,但我仍時不時收到師父的關心,“人韻,最近看什么書?”“人韻,最近在上什么課?”“為什么要上這節課?別的老師上這節課有什么問題?看過幾位老師上這節課?你和別的老師上得有什么不同?”一開始我被問得啞然,但漸漸地,在這種思維的啟發下,我養成了課前自我追問的習慣。
自己想!再想想!華老師很少直接告訴我上課的思路。我明白,師父不是不教而是大教。師傅送我的第一本書是《創造性思維》,在接觸中,我也找到了華老師的課為何總是那么有創意的密碼。
對成長中的教師,能得到優秀教師的經驗滋養,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我得到的滋養不是一招一式的經驗分享,而是一種整體的思考方式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沈老師、曹老師、王老師傳授給了我分析教材、把握數學本質的經驗;華老師給了我超越已有教材與已有經典案例的經驗。
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我幸福地成長著:多次執教蘇州市公開課、評優課,并獲得一等獎;教學案例多次獲省、市一等獎,并刊登在《備課手冊》中。杜威傳承了詹姆士的思想,認為經驗包括認識、情感、意志,而其中的認識又包含了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確實,名師的經驗包含思維方式、習慣、態度等,他們對教育、對學生的情感,他們在解決問題與教育科學研究時的那份堅定,都讓我受用終生。
二、兒童經驗的啟發
2007年,在一次江蘇省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組織的小學基地學校協作會上,成尚榮先生對我們提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你對兒童經驗有哪些認識?”成所長的問題總是帶有前瞻性的思考,這個問題給我們指引了研究的方向。
新學期開始,錢瀾校長讓我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建立數學學習起點檔案,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站在“兒童立場”來了解兒童。調研分幼兒園數學課程訪談、父母問卷、學生前測三部分。訪談與問卷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數學園本課程、參加過的數學培訓班、家庭教育使用過的數學課程、家長在數學方面進行了哪些啟蒙教育、兒童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兒童對數學知識的已掌握情況等。調查結果顯示,本屆學生有43%的兒童參加過邏輯狗、杰力卡、蒙氏數學、東方愛嬰數學課程、珠心算等數學培訓班;有75.5%的家庭有數學學習材料;幾乎所有家庭都進行過讀數、寫數、10以內加減運算等啟蒙教育;就認數與計算的前測看本屆學生能讀出1~20的占99.7%;能口算10以內加減法的占75.8%;能口算20以內加減法的占39.1%。而一年級上學期的要求只是能計算10以內加減法,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這樣的結果讓我非常震驚,長期以來我到底在教什么?教知識,還是在教人?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教育應該在經驗中,由于經驗,為了經驗。我的教育究竟在誰的經驗中,又是為了誰的經驗?缺失了兒童的經驗,還能算真正的教育經驗嗎?
隨之而來的頓悟:我的教學可以從兒童出發,把兒童的已有經驗作為教學起點,把他們的問題、困惑、體驗、思考方式等作為教學的生長點,把兒童發展的可能性作為增長點。2012年,我申報了課題“基于兒童學習起點研究的教學行為改進”,從此我的教學從數學轉向了數學與兒童的融通。記得執教省教學新時空觀摩課《和與積的奇偶性》,我讓學生用列舉或畫圖的方法來自主探究和的奇偶性,學生呈現的作業令人耳目一新。我開展兒童經驗的持續研究,是因為享受兒童經驗給教學帶來的那份驚喜,把兒童經驗作為起點,作為素材的課堂,教師的經驗、學生的經驗相互作用,讓彼此的經驗豐富發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逐漸形成了“教在兒童學的起點上”的教學主張,成尚榮先生說:“教從兒童‘學的起點出發可以使教學真正‘落地,教從兒童‘學的起點出發端正了教學的邏輯起點。”這一教學主張同時還實現了學習者的統一。教在兒童起點的課堂,兒童的創造性,兒童自然生長的力量,常常讓教師對教學有了別有洞天的理解,讓教師跳出教科書、跳出慣性思維的束縛,分享學習者的喜悅,讓學習不再是意料之中的事。也常常加深了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對兒童的理解,對兒童學習特點的把握。行走在兒童經驗中的我,換了一種思維與行動方式,讓我欣賞到了別樣的風景,課堂因為融入了兒童經驗,顯得更富有生機活力。
三、經驗課程的創生
杜威先生說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從經驗中產生的,直接經驗在個人成長中意義深遠。實驗課程屬于他所倡導的“經驗課程”,“經驗課程”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是為了改造兒童的經驗而設計的課程。我想要讓學生獲得必要的直接經驗,讓他們輕松地突破學習中的難點。發展數學的核心素養,工具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如立體圖形的學習,不涉及想象的都容易掌握,但一涉及想象,如平面與立體的轉化,學生就犯愁了。在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正方體》單元的學習中,我和學生嘗試開發了《玩轉長方體的面與棱》兩節實驗課。右邊長方形都有若干塊,請你選出6塊,圍成一個長方體。學生獨立嘗試,在試錯中不斷調整,在交流成功失敗的體驗中不斷明晰長方體的面的特征。學生總結出來的結果是要選3對,每對2個。答案看似簡單,但這個答案的得到是學生反復嘗試,在反反復復地把平面圍攏展開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學生借助學具,進行二維與三維的轉化,概念根本用不著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得到了切實的提高。
在實驗課程中,學生逐漸主動建構課程。如,學生成功地搭出一個長方體后,會自覺地嘗試還有沒有不同的搭法,然后自主總結出要領。我不再壟斷話語權,而是和學生發出共鳴:原來是這樣啊!有時一起進行的任務我完成的速度比學生還慢,學生常常能創造出令我意想不到的結果。實驗課程的開放性、不確定性、合作性,自然地讓我和學生成為合作者。確實,實驗課程開發的主體不只是教師。因為這一課程不是既定的,而是生長出來的,具有共生性,需要教師和兒童共同協作生長出它的高度。我希望通過研究梳理出兒童數學所有必備的直接經驗,建一個實驗室與兒童共同開發學具,并通過實踐形成使用說明、游戲規則或教學案例。
于是,2016年我申報了課題“兒童數學實驗室的開發實踐研究”。在我和學生們共建的實驗室里,會擺滿各種瓶瓶罐罐,上面標上容積,讓學生隨時都可以看到,這是500毫升,這是1.25升……窗戶下系滿一個個沙袋,上面標好不同重量,讓學生們隨時可以拎一拎,感受不同的重量。柜子上擺滿各種各樣的尺,課間學生可以一起測量長廊的長,大樹的高……這里還有動態生成的結構模型,最新科技的統計互動游戲,一箱箱認數的、認識圖形的、探究規律的好玩的學具。在這樣一間教室的開發與使用中,師生與環境、生活一起互動,一起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
懷著對杜威先生教育的理論崇敬,我一路走來,發現自己始終圍繞“經驗”成長。先是借助高人的經驗來成長自己,再在數學與兒童的經驗往返中生長。隨著心目中教育理想的逐漸清晰,我開始追尋更完整的、更符合兒童特征與需要的數學教育。于是,我和兒童合作,共同開發一種更能實現本能的教育。回顧我的成長歷程,我經歷了教的經驗、教學的經驗,教育的經驗等生長階段,體驗到兒童經驗與教師經驗的交融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經驗”。我將始終不渝地沿著“一切真正的教育都從經驗中產生”之路前行,期盼從我的那間教室走出的學生能再多一點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多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數感,多一點動手操作能力與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