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華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尤其加強對學生的文化道德素質、心理智能素質的教育,這已成為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與發展面臨的緊迫任務。為了在教學中加強重點問題的講授與研討,加強學生參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因材施教,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即“實踐”課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效率;創設情境;創造激情;靈活多樣
一、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思維永遠是問題的開始。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以調動五個感官的全部作用,必然會獲得最多的教學信息量和更長的記憶保持率。例如,我在全市舉行的歷史示范課《三次工業革命》的專題復習中,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電腦上呈現了我用Flash制作的動畫交通工具從古代到現代的一個更新過程,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們自動去發現問題,并通過教師的指導去解決問題。這一節課非常成功,贏得了領導、聽課老師和學生的高度評價。可以以講故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從故事中掌握歷史知識。如:《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這一課,在講到昭君出塞這一框題時,可先講昭君出塞的故事,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回答“昭君出塞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因為學生聽故事很認真,所以這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來,并且記憶非常牢固。又如:《三國鼎立》這一課可讓學生來講一些有關“三國”的故事,因學生對“三國”的故事了解比較多,有的同學甚至還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所以學生講的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后教師用談話法講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最終是怎樣結束的?為什么會結束?”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傳統的教學中,一般師生問答,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疲勞。如果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當一當老師,轉換一下角色,不僅有助于學生能力的遷移,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一些歷史時間、事件、人物等這部分知識積累訓練,可以讓學生自擬試題進行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看書時遇到的自認為重要的習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比如在材料題的訓練中,這一部分對學生來說,應該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不愿意思考,只想等上課老師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養成了學生懶惰的壞習慣。我想了一個好辦法,讓每位學生都做小老師,先讓他們回家做好練習,上課的時候,我隨堂抽同學上講臺上來把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答案講給全班同學聽,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同學們都很自覺地完成材料題部分的練習,而且準確率很高。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
以《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為例,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欲望、參與教學的程度及其學習的效果,都與教師的導語很有關系。所以一堂成功的歷史課首須看課堂導語是否精采。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先放錄音講述契丹族產生的傳說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樣一個民族?契丹和宋朝的關系如何?”這樣導入,學生聽完“契丹族產生”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這個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關系,所以我順水推舟以此導入新課,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就自然被調動起來了。在講“契丹興起和陳橋兵變”這個框題時,因為此框題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看兩分鐘書,然后快速找出重點,并把它設計成問題提問給其他同學,同學不會回答的問題,再由老師講解本框題。以這種方式講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被提問的可能,所以看書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想當老師提出問題,所以都在積極尋找問題并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這個框題的內容通過學生的一問一答和老師的補充很輕松地就掌握了,避免了傳統教學的枯燥,而且學生記憶很牢固。講到“遼宋夏的和戰”這個框題時,因為澶淵之盟是重點又是難點,所以采用了討論的方式來掌握本框題,讓學生討論兩分鐘,各抒已見,然后老師進行歸納總結,這樣不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牢固。再講到“金和南宋的對峙”時,因為很多同學對岳飛比較了解,所以我采用讓學生講述岳飛的故事,然后老師引導歸納知識點的方法來講述本框題。除此之外還可引用學生問老師答、知識竟賽等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這種方式以心理學為依據,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變換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即新穎效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學效果很好。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實踐”課,可以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更好的學習歷史。
參考文獻:
【1】張宏.張瑞良,《計算機輔助中學歷史教學的嘗試和設想》,《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999
【2】唐興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嘗試》,《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