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及多元化文化思潮的沖擊,必須引導大學生加強文化自信,必須始終堅持把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主流文化,將文化自信觀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關鍵詞:輔導員;習近平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先進文化持有積極態度,堅守和認同自身的文化價值理念,但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下,有些學生存在民族精神淡化,民族自信缺失,理想信念脫離社會實踐等問題。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認同危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堅定地文化自信,影響其健康成長,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力量,如何運用新的思想武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使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應該是當前高校輔導員日常思想整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一、正確認識和理解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內涵和文化自信思想的淵源。
習近平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充分表明了黨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并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習近平還闡述了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的關系,認為“中國特色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具有持久的力量”。由此可見,習近平將文化自信看做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
目前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但是文化軟實力仍然比較薄弱。在此背景下,習近平認為文化自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克服困難和應對挑戰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高峰,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多話語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君子坦蕩,君子以義為質”體現了豁達與自信?!疤煨薪?,君子自強不息”就是一種堅持不懈奮斗與自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彰顯的是中國人的自信與擔當。《禮記、中庸》中說: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面對外來文化、沒有排斥,而是充滿自信,采取兼容并包的開放態度,廣泛汲取世界選進文化的精華,同時為世界文明發展做貢獻,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來源。
當前,中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文化,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具有中華民族烙印的文化。
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的改革與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廣大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歸根結底概括講: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是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國共享當革命文化,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精神文化的傳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
二、高校輔導員對當代大學生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創新是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而大學生是傳承和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主力軍,當前大多數學生能夠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價值,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想通是時代任務。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堅守自身文化核心價值、傳承自身文化的精神內涵。
2014年9月習近平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時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鑲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高校要營造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圍,讓每個大學生為本民族的文化感到驕傲,從而來抵御“去中國化”
堅定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追求,依靠文化自信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性面對世界多元化文化,融合文化創新,創造與本民族未來生活相匹配的新的民族文化,夯實文化自信的傳統文化底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從而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信是指引中華兒女不斷前進的指南針,是激發中國人民奮斗現身的精神能量。以崇高堅定的理想信念化解大學生的政治信念危機,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猶如一座明亮的燈塔,為大學生政治信仰明確前進的方向。文化自信是一種意識形態,只有科學的正確的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西方敵對勢力企圖利用文化手段來腐蝕青年大學生的思想。但文化自信能激發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自覺性。所以輔導員就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會抵御西方價值觀和文化觀對我國主流文化的沖擊,樹立兼容并畜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態度。以辯證取舍的態度來對待西方文化,重樹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危機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啟示我們,文化自信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現實訴求提供了契合點,也為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指明了正確方向。在踐行“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使之轉化為自覺踐行“中國夢”的共同價值追求,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因此文化自信凝聚強大的精神正能量,激勵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將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文化自信觀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廣泛性,視野開闊。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
1、內容上要兼顧古今。習近平認為;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國的優秀文化,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為我所用。在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既要傳承傳統文化,也要弘揚當代文化。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不能厚古薄今,只強調中國古代文化輝煌,還應該引導大學生使他們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代中國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也創造了宏大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了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載人航天精神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榮的。
2、方式上要注重講事實,用事實闡道理。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較廣泛,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方式,首先基于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巧妙地用事實表明觀點,用大學生的語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講故事。讓學生自己去體悟。其次善于利用兩面提示的原理。既要強調文化上的優勢,輝煌也要有勇氣直面中華文化的不足,只有辯證地看待中華文化,才能做到兼容并包。最后理性訴求和感性訴求相結合。大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強,因而我既要用事實,數據說話以理服人,也要善于利用飽含感情的故事打動人,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3、教育方式要多樣化。一是課堂教學和主題班會、團會充分發揮主題教育作用,把文化自信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內容,要作為在校大學生必須接受的教育。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各種有效教育平臺,以貼近學生的角度,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三充分利用社會主流媒體中的宣傳內容,特別是當前正在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將改革進行到底》《強軍》《還看今朝》等主題政論節目,在觀看之余,讓大學生們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強化大學生對國家發展成果的認同感。激勵鼓舞他們的奮斗激情。四是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體悟。
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高校輔導員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同時還要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還要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充分掌握各類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樹人先正己。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方不辱使命。將在校大學生培養為真正的忠誠于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2017-7-4新華網)
[2]陳振凱、雷龔鳴、何美華、習近平談文化自信。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4]楊修偉: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系辯證。
[5]李敏:文化自信與習近平文化育人功能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學理論(2015)11
[6]曾興順:發揮大學文化育人功能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學理論2015(10)
[7]樊臘梅:大學生文化自覺研究西南大學。
[8]趙興:中華文化精神與民族凝聚力。廣東社會主義學院學習報。
作者簡介:李海燕,女,1974.08生人,大學學歷,職務:高校輔導員,專業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