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體的曝光,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被公之于眾,校園暴力已經成為社會之痛。究竟“校園欺凌”因何而起?為何愈演愈烈?治理校園欺凌可以借助哪些力量?如何還校園以寧靜?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本文從職校管理角度出發,結合班級管理實際,簡要論述了做好學生心理引導、建立健全校園欺凌事件預防機制、家校聯合做好學生管理等幾點措施,以期對校園欺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校園欺凌;家校聯合;職校;預防機制
1 校園欺凌概述
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曝光,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被公之于眾,更有甚者,許多案例中,施暴者以娛樂的心態拍攝施暴過程、將視頻發到網上“炫暴”,造成不良的引導和廣泛的負面影響。校園欺凌是指在學校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現象,比如強行向同學要錢、要東西;對同學拳打腳踢、推撞絆倒、拉扯頭發;故意損壞同學的書本、衣服;給同學起外號,傳閑話、嘲笑、辱罵別人;恐嚇、威脅同學,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等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身心傷害的行為表現。
2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
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偶爾發生一些矛盾沖突,甚至一時沖動拳腳相向,往往比較正常,也算不上多么惡劣的行為。但 是,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校園欺凌事件,正在超出這一限度。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光是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就多達43起,其中不光有以多欺少的暴力毆打,更有脫光衣服甚至逼吃大便這樣的欺凌侮辱,一些極端個案的情形,讓人很難相信那些事情會是在校學生所為。校園本是學習知識、成長體魄的“溫室”,為何對于一些孩子來說,卻成了他們心生恐懼、害怕面對的“噩夢之地”,或是施展暴力、欺凌弱小的逞威之地?某種程度上,孩子就是包括家庭和學校在內的整個社會機制的“產品”,這種“產品”質量的好壞,決非全由基因決定,它更取決于每一個鍛造環節是否有嚴格完善的“質量標準”。以此追問校園欺凌現象的癥結,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次大規模的專項整治,更需要遵循“人”的教育目標和規律,檢討并改進我們的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制度。一方面,學校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忽視德育,或是管理疏漏,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和懲處工作開展不到位,都容易滋生校園欺凌的發生。另一方面,欺凌方的“壞孩子”的成因,家庭教育通常是首因。每一個“壞孩子”的背后大多是一個“問題”家庭。許多來源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間接導致了校園欺凌的滋生,而其“苦果”又作用到雙方家庭上,防止校園欺凌,需要的并不僅僅是學校的一方之力。
3 根治校園欺凌的舉措
3.1 強化學生法制意識,加強學生安全教育
學校要加強道德法治上的教育,在校老師建立信息網絡,以合理方式發現不正常現象,預防欺凌,及時制止。通過舉辦法制講座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如果欺凌者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承擔刑事責任能力,被欺凌者達到輕傷以上程度的傷害,就構成了故意傷害。如果是輕傷以下,則欺凌者需承擔治安上的責任。
3.2 結合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疏導不良情緒
校園欺凌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學生從小缺乏關愛,性格孤僻壓抑、偏激沖動有關。不良情緒是校園欺凌的重要誘因,這些不良情緒一方面是學生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學生對自身情緒問題的認識模糊,缺乏有效調控情緒的知識、技能和技巧。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應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情緒,并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疏導。比如完善班級管理制度,提高學生自我調控能力,我所帶的國貿班一直采取值周班委制度,班級每個學生輪流值周,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每個學生都體會到管理與被管理的滋味。班主任在班級中也要利用偶發事件,提高學生自控意識。比如說上個學期,我班有個性格比較急躁的同學被任課老師誤會,跟任課老師在課堂上頂撞起來。當學生被送到這里時,我待他情緒稍稍穩定后親切問他當老師冤枉你時,你有什么感覺,他說很氣憤,也很沒面子,所以才和老師頂撞起來。我接著說,你頂撞老師,老師有面子嗎?上課時老師的精力都投入到講課中,可能因為情況不夠了解而冤枉學生,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控制情緒。為此,我還特意安排他擔任班級的心理委員,引導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
3.3 建立有效的預防網絡和干預機制
校園欺凌由來已久,中外皆然。在任何一個校園里,如果措施不力,“壞孩子”就少不了。遏制校園欺凌的主體責任應該在學校。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建立有效的預防網絡和干預機制是治理校園欺凌的重要環節之一。校園欺凌的起因往往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當事人不報告,老師、家長失察,最后就會出現“副班長長期勒索錢財、逼人喝尿”的荒唐事件。遏制校園欺凌的重要契機是當事人的舉報,因而要盡可能消除被欺凌學生的思想顧慮,營造師生間的互信氛圍,讓受欺凌的孩子能夠第一時間向老師求助,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把傷害降到最低。
3.4 加強家校聯系,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與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密不可分。尤其是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承擔著重任。但部分家長采用簡單粗暴式教育,讓孩子缺乏歸屬感,這是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誘因之一。在一系列校園欺凌惡性事件中,當事人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其家長要么疏于過問要么失之于縱容。作為班主任老師,要經常與學生家長聯系,引導家長做好學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對經常會犯錯誤,已經有處分的學生,班主任在在干預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和參與,要同家長建立密切聯系,保持信息的有效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各種不當行為。
3.5 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教育懲戒是教育應有的一個功能。懲戒和懲罰我們拿不準的時候。教師就會變得怎么樣呢?除了傳授知識以外。其他的就好像顯得無能為力。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勢在必行,學校應當逐步轉變教育觀念,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多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多普及法律知識,讓學生懂得去感恩、去尊重他人,去承擔責任,對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比如說像校園心理劇,比如說還有像情景劇,討論這些方式都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當中,去了解施暴者和受害者,彼此之間的感受,同時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
4 小結
面對校園暴力,班主任在反對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學校、社會和家庭要做成反對校園欺凌的關系網,通過強化學生法制意識、加強家校聯系等措施,切實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冰馨.防治校園欺凌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3)
[2]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
作者簡介:姓名:王法輝,出生年月:1987年8月,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學歷:大學,職稱:講師,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