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可以通過啟發想象、創設情境、細讀文本、品味詞句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充分體味語言美、體會情感美、感受形象美,以及追求創造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教材包含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催人奮發的社會美、匠心獨運的藝術美,啟迪才智的科學美等豐富多樣的審美素養。盡管語文課程沒有美術、音樂課程那么直感,但是卻能夠賦予審美教育更寬闊的發展空間。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文章對此展開了以下分析。
一、 營造美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盡管小學語文教材提供了大量豐富的便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素材,但是文學作品的美是比較抽象的,加之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有意注意能力較差,因此,老師要注重創設美的教學情境,將教材中蘊含的美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他們對美的感受,進而誘發其審美體驗和激發其審美興趣。一方面,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播放動聽的音樂、展示美的畫面等動靜結合、聲畫并茂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視聽感官,讓他們體會到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還為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定好了情感基調,進而才能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審美素養。另一方面,老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進而才能夠為學生營造美的課堂氛圍。老師在課堂上繪聲繪色的描述、漂亮工整的板書、生動形象的表演等教學藝術,都能夠營造美的課堂氛圍。比如,老師要做到語言美,首先要充分理解、把握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特點,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表現、審美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實現抑揚頓挫、娓娓道來、辭以情發。
二、 借助涵蓋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生動優美的語言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素材。因此,老師要善于抓住每一篇課文中美的語言,并努力引導學生認真品析,借助語言所表達的意境充分喚起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知道如何審美,在他們獲得美的享受過程中,逐漸培養他們欣賞美的能力。例如,老師在講授《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桂林的兩大特點,即山美和水美,可以將學生合理劃分為兩個學習小組,讓其中一組尋找課文中表達山美的詞句,則讓另外一組尋找表達水美的語言。如此一來,就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經過仔細查找后,紛紛找到了表達山美、水美的詞句,接下來,就到了小組代表闡述觀點的環節,該環節過后,老師再進行總結。整個過程下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桂林山水美的韻味,同時還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培養了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三、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同時也是文質兼美的審美載體,即便是散文和古詩詞,大部分也意境優美、語言凝練,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使其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到文章的美,進而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一是學生通過課文閱讀,不但能夠從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體會到人物的形象之美,還能夠從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人物的心理之美。正如“美讀法”所言,就是通過閱讀把作者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該委婉時就委婉,該激昂時就激昂,不但了解作者說了什么、想說什么,還做到了與作者的心意相通。如此一來,就增強了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悟程度,甚至實現兩者之間界限的消融,從朗誦的節奏之美上升到作品的情感之美,實現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最高審美境界。二是情感是審美的動力,無論何種教材作品,老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思維和心理活動引向情感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掌握作品感情的基礎上,充分體會到文章不可抗拒、豐富多彩的感染力。三是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感悟美的同時,還要充分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做到聲情并茂、情理交融、真情流露,讓他們在情感體驗過程中得到教益、啟迪、美之體驗,進而培養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
四、 在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能力,因而老師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審美感知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他們對美的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寫作是提高學生審美創造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因此,老師可以合理利用寫作,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例如,以《家鄉的變化》為作文題目,在學生寫作之前,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家鄉變化,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或以采訪的形式,從親人處了解到家鄉的變化;或以小組制進行實地考察,并做好記錄;或將現在的高層樓房去對比以前的草房、平房、多層樓房;或從街道路況入手,將現在的柏油寬馬路跟以前狹窄的泥土路、水泥路作鮮明的對比等等。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不但從景物的變化中發現了家鄉的真實變化,還發現了勞動力量、創造力量的美,同時也體會到了景色之美、心靈之美,不但從中收獲了勞動創造的美,還激起了自己對家鄉的無限贊美和熱愛。此種“用我手寫我心”的寫作方式,既表達了學生的真實情感,也培養了他們的情操,并寄托了他們的理想。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寫人記事,記錄社會各界人士的形象,在充分反映當今時代氣息的同時,讓他們體會到人物的心理之美以及社會之美。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性和多樣化的。老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深入探索、融會貫通,同時注重提升自身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才能夠在教學中貫徹落實審美教育,進而培養學生鑒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天嵩.高中語文合作學習中近鄰要素相互關系的探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02).
[2]張龍.有效性提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6).
[3]梁金英.中職語文教學“帶學”與“幫學”的六點法[J].包裝世界,2017,(01).
[4]馬曉輝.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創新實踐[J].學周刊,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