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高文金+張曉丹
摘 要:教育評價在整個80年代是我國教育界最有影響的新學科之一。80年代初,當我國開始研究與實踐教育評價時,曾期望通過它改變所有的教育導向機制,建立一種新的更科學的“指揮棒”指揮教育?,F在看來這個目的只是部分實現了。與原來以主觀經驗判斷,以考試分數為主的教育導向機制相比,教育評價的確前進了一大步。
關鍵詞:我國;教育評價;現狀;思考
教育評價在整個80年代是我國教育界最有影響的新學科之一。盡管在我國歷史上早已出現教育評價的思想與做法,但真正研究與應用現代教育評價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
一、 我國教育評價的歷史回顧
我國教育評價盡管經歷的時間不長,但沿它的發展軌跡,仍可以大致分為覺醒、活躍與反思三個階段。
1. 覺醒階段(1977-1985)
現代教育評價在我國覺醒的直接動因有兩個:一是粉碎“四人幫”以后的恢復正常教育之需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隨著改革的發展,需要對有關工作的成效作出評價。二是對外開放的逐步實現,西方教育新學科,特別是教育評價理論的直接引入。
(1) 對學生的智能培養萌發了學科評價研究
“文革”前十七年對學生的教學要求大多停留在“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水平上。改革開放,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智能在現代人素質中的重要性。1982年,原上海市教育局提出改革教學十二字要求:“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要啟用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還要注意學生智能的培養與發展。此后,廣大教師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隨著這些研究的展開,如何考核學生的能力,評價改革的成效先后提上了議事日程。為解決這些問題,華東師大心理學系與上海市教科所從1982年開始進行新的學科考試研究,這是學科評價的開端。
(2) 招生制度改革引起了學生質量綜合評價研究
全國統一高考是粉碎“四人幫”以后恢復的教育制度,實際上承擔了為高校選拔新生和衡量中學教育質量的雙重任務,從開始國家教委就對它寄予很大的關注。如何公正、合理、科學地使用這根指揮棒,需要從考試方法和招生制度兩方面進行研究。這實際是如何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和素質問題。各省、市的招生辦公室,以及上海、廣東兩地率先研究高考改革,為以后的學生質量綜合評價開創了先例。
(3) 教育體制改革啟動了各級教育工作評價研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哪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實行分級管理,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通過逐步建立系統的教育評價和監督制度,把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轉到宏觀指導和管理行動中來。1985年6月,原教育部召集了38所高等院校在黑龍江鏡泊湖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評估問題專題研討會”,解開了高等院校辦學水平評價研究的序幕。接著,中小學的辦學水平評價也在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出現了教育工作評價研究全面開展的新局面。
2. 活躍階段(1985-1990)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發表。是我國現代教育評價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轉折點,它實際上起了向全國教育界發出開展教育評價理論探索和實踐號召書的作用。此后,無論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無論教育科研人員還是教育行政領導,直至第一線的教師,都開始認識到教育評價的重要性,紛紛投入,使教育評價成了這一時期教育界最大的熱點。
在這一時期內,我國召開了一系列教育評價的學術研討會。1986年5月到10月,不到半年時間內先后召開了五次全國性的教育評價專業會議,足見當時“熱”的程度。伴隨著評價專業會議的召開,評價實踐活動也蓬勃發展。經過1~2年的實踐、試驗,河南、湖北、北京、上海、河北等十幾個省、市先后提出了一整套的學校教育評價方案,并開展了相應的評價理論研究。
有關教育評價的文章與著作的大量出現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當時教育評價研究與實踐的活躍。據我國公開與內部出版的150種教育雜志統計,1981年到1990年發表的關于中小學教育評價的文章就達到682篇。并先后有十幾個省、市在各自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教育評價的專著。
3. 反思階段(1990- )
如以有沒有自我意識作為人生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那么對一門學科的發展來說,有沒有自我意識同樣可以作為學科成熟的標志。當一門學科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不斷有反思出現時,標志著它正在經歷一場從一種水平到更高級水平的嬗變。
我國教育評價的自我意識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最早出現對教育評價整體性反思的文章是1989年。以后隨著教育評價實踐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人對教育評價的反思,推動了整個教育評價研究向更深方向發展。
二、 深化我國教育評價研究的思考
1. 拓寬教育評價的研究思路,加深它的認識
國際上現代教育評價從70年代進入專業化時期以來,已經作為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有自己的專家群、研究領域和研究結構。設計的范圍從評價的哲學基礎、教育價值、評價心理、評價社會學到各種具體的評價模式與方法,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評價學科群。這是教育評價從形成走向逐步成熟的標志。而我國的教育評價過分依賴于教育管理,始終作為管理的一種手段,從目的、內容、人員、方法等方面無不受管理的影響,因此它的研究只能限于方法論的范疇,很少涉及評價的哲學、心理學基礎以及教育價值等基礎理論。這種就事論事式的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受到學科基礎理論的局限,難以向更高級更深刻的水平發展。
要使教育評價深入發展,首先要增強自主意識。把它從教育管理中分離,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要從評價的哲學基礎、價值觀、認識論、社會性、心理機制等方面延伸它的理論脈絡與概念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學科群。只有當教育評價的理論得到相應的發展,形成比較深厚的發展,才能促使它自身更好地成長。
其次要增強教育評價的專門化意識,克服為評價而評價。教育評價作為一項專門技術,專業性是很強的。不同的目的、對象、方案是不一樣的。目前在評價觀念上的一個錯誤傾向就是普遍搞全面評價,從評價對象的方方面面設計指標,方案搞得十分復雜、龐大。這樣做既增加了實施的難度,又降低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強調教育評價作為一項專門技術的靈活多樣性和小型化。特定的目的,搞一次專項評價,不必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收到效果,發揮作用。這是提高它社會價值,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關鍵。
2. 激發評價對象的評價需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想要不斷地完善教育評價,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校正。一般情況下,控權都是外因,而想要將其作用發揮出來還需要將其轉化成為內因。所以,需要重視評價對象本身積極性的調動,讓其需要進行評價,只有這樣其才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去。我國教育評價中,評價者和評價對象關系往往是上下級的關系,容易出現單向主從程序,無論是地位還是角色方面想要將評價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都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評價民主性更有必要進行強調。若是地方有條件,在事先應該就評價的時間、方案和評價對象進行協商。假如評價對象對評價方案的某些指標、實施技術或評價人選提出異議,應當予以足夠重視,對有道理的要改正,屬于理解不當的要做好解釋工作。要給予評價對象及時了解評價進展情況與作出解釋的權利。在結果處理上,不管何種目的的評價,都要為評價對象提供反饋信息,使他們通過評價能夠有所得益。
3. 重視評價心理研究,正確調控各種心理偏差
教育評價本身便是人和人進行價值判斷的重要活動,其主觀性比較強,所以,心理問題非常容易出現,也會給評價行為本身的適當性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需要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心理現象進行及時的糾正,避免出現心理偏差,切實提高評價的水平。
我國教育評價中的心理問題,從評價者角度講關鍵是要控制情緒、興趣、環境、關系等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從評價對象角度講關鍵是要消除消極防衛心理,積極正確地對待評價。要做好評價對象評價前的思想動員工作,使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參與評價。對評價者要注意他們的自我調控,提高他們心理承受與控制能力。假如在教育評價中,有人出現較大的心理偏差,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數代疏導。必要時還可以請專業心理咨詢人員進行矯治。
4. 運用再評價技術,實現教育評價的自我完善
教育評價評價的是教育本身的優缺點,并對其進行價值方面的判斷。這種判斷往往和評價對象獲得的獎懲以及考核情況有著直接關系,會直接影響教育決策,所以對其正確性要求比較高。而想要確保評價的準確,除了需要保證評價方案的科學,在實施的時候,還必須重視其執行的情況,避免出現方案偏離甚至是錯誤的情況,需要根據情況制定補救和調整的手段,這些都是再評價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