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自始至終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一些教師仍然演繹著“師本課堂”,關注如何發揮自己如何調控課堂、如何深入教學流程。本文筆者將結合具體的課堂實例,堅持以學定教、為學設教、順學而引的原則,與大家探討課前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中如何引導學生互動學習、課后如何引導學生靈動學習,進而實現英語課堂的美麗轉身。
關鍵詞:讓學;英語課堂;生本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但是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一些教師仍然演繹著“師本課堂”,只關注如何發揮自己的主體、如何調控課堂、如何深入教學流程,因此,努力建構兒童立場的生本課堂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白寣W”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來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充分關注學生主體的地位,盡可能將課堂的空間與時間讓位給學生,引導學生在感悟、體驗中學習并構建自我的學習體系,讓他們主動地學習、創造地學習,讓教育回歸本質。
一、 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自然表達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是兒童能想的,就讓兒童去想;凡是兒童能做的,就讓兒童去做。只有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他們才理解知識的所以然。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是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是一種以學生直接感知為主要形式、以學生獲得直接體驗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6B 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故事板塊時,筆者在課堂的導入階段,圍繞本課話題展開了“Do you like summer holiday?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ummer holi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n this summer holiday?”的自由交流活動。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這樣真實有效的情境中,有話可說,筆者也就自然地引出了本課的目標語言“一般將來時”的表達。筆者在進入文本學習前,并不是機械地采用師生問答的模式,而是讓學生自主提問,讓學生觀察文本的插圖,對于文本中人物的暑假計劃,他們有哪些問題想提,鼓勵他們進行自主提問。筆者在學生討論思考的構成中,為他們提供板書援助“who, where, when, what...”,在這樣真實的情境中,學生的表達不僅自然了,學生的提問也自然。長此以往,學生也可以學會帶著自己想要解答的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閱讀,進而提升他們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 建構文本脈絡,讓學生形成整體思維
“讓學”的主要目的是喚醒學生主動發展的意識,學生在教師的眼里應該是一個閃爍著個性光輝的個體,因此尊重學生的獨立個性,引導他們自我成長與主動發展是教師應該擔負的責任。例如,在教學6B 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故事板塊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小學階段最后一個暑假計劃,然后從學生的分享中總結出了“旅游”的活動主題,接著筆者跟學生分享了自己暑假旅游的視頻與圖片,讓他們在觀看身邊熟悉的人的旅游視頻的同時喚醒他們內心去旅游的欲望,進而引出本節課“計劃”的話題。接下來,學生自主觀察圖片,圍繞話題進行自主提問,這樣學生不僅將學到的語言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了操練,還為接下來的應答奠定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學生回到文本之中發現答案、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梳理問題的同時,筆者還通過追問將話題向更深處推進,例如“Whats in Disneyland and Ocean Park? What will they do there?”,從了解一個城市的主要景點深入到想象人物的活動情境。最后在了解文本人物的暑假計劃之后,要求學生制定自己的暑假計劃,讓他們在豐富的語言學習活動中理解、習得、運用語言。整節課都是在“計劃”的主題之下逐步開展,層層深入,整個過程文本脈絡清晰可見“談論自我——了解別人——規劃自我”,學生的整體思維也得到明顯提升,表達更加自如深刻。
三、 建構豐富活動,讓學生習的知識有效化
真正的英語學習,不是灌輸給學生語言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發展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上學習的時間、表達的機會、活動的主體更多的讓位給學生,努力地為他們創設更多更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搭建語言學習的支架,引導他們獲得語言的學習體驗,進而實現課堂語言輸出的美麗轉身。例如在教學5B 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故事板塊時,在導入環節,筆者采用“頭腦風暴”的游戲“Can you say phrases about housework. For example, wash clothes, clean the table... lets have a competition, you will have 15 seconds, the more the better.”通過小組競賽的模式激發學生說語言的欲望,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背景知識,還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游戲的過程中筆者還出示了思維導入,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為他們輸出有關家務活短語搭建了有效的支架,為更有效地學習英語奠定了基礎。
筆者在英語閱讀課堂的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實現課堂的自然表達;建構文本脈絡,實現課堂的整體思維;建構豐富活動,實現課堂的再度開發。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將課堂的主人歸還給學生;將學習的主動性歸還給學生;將思考的空間歸還給學生,讓他們得到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自主與自由,進而實現英語課堂的美麗轉身。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6):9-13.
[3]高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