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武賢
【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多樣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下面筆者將從“課前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因材施教”“將多重音樂元素引入課堂,培養創新精神”三方面入手,對如何將自主教學法應用于音樂教學中展開淺顯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自主教學法 音樂教學 學生主體 興趣 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203-02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所以教師要落實自主教學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便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做出教學調整:在課前鼓勵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尊重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因材施教;將多重音樂元素引入課堂,讓音樂知識融入生活中,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體會,針對如何利用自主教學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出淺顯的探索和研究,望筆者的拙見能夠引起眾讀者的深思。
一、課前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學習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直接在課上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忽視了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尤其弱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因為對所學知識了解程度不夠,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往往不夠高,課上聽講時也多是機械記憶知識點,導致課上氛圍多趨于單調、枯燥、死板,不利于加強大家對所學音樂的理解。筆者認為教師應采用自主教學法,引導學生做好充足的預習工作,可以組織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調動大家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講授中國古典樂器和音樂內容時,筆者便請學生們在課前一周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工作:請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自己喜愛的中國古典樂器和其代表曲目,并在課堂伊始便請大家分享預習成果。經過一周的搜集準備后,學生們在課堂上均積極舉手自信發言:有的學生搜集的是古箏的圖片資料和《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的音頻;有的學生搜集的是二胡的圖片資料以及《漢宮秋月》、《二泉映月》的演奏視頻;更有的學生搜集了洞簫、琵琶等古典樂器的資料和音頻……
筆者在教學時貫徹了自主教學法,給予了學生足夠的預習準備時間,請他們在課前做好課堂相關內容的調查和了解,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尊重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因材施教
在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目光面向全班學生,教學內容注重協調他們的整體水平,然而弱化了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教導。加之學生興趣愛好具有多樣性,所喜愛的音樂類型和擅長的音樂領域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幫助其制定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鼓勵學生要堅持自己的音樂愛好和追求,為其音樂發展創造更為廣闊的提升空間。例如,有的同學擅長低音域,有的則擅長演唱高音部分,更有的學生音域廣,能夠駕馭多重風格的樂曲,筆者便經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課上練習適合自己音域特點的曲目,激勵大家根據自己的熟練度調整學習計劃。同時,在組織班級活動時,筆者更是鼓勵大家踴躍上臺表演自己擅長的才藝。
筆者希望通過自主教學法,將以人為本的理論落實于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和音樂天分的差異性,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每個人音樂素養的提升。
三、將多重音樂元素引入課堂,培養創新精神
以往的音樂授課模式所引入的音樂元素比較單一,播放的曲目有限,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們的音樂熱情,亦不利于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創新。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尊重音樂元素的多樣化,在授課過程中為音樂課堂融入更多的元素,為學生們展現不同音樂的魅力,以激發其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故而,在授課過程中筆者便融匯了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古典音樂、搖滾樂、民謠、鄉村音樂等多重音樂元素,并將它們進行比較,讓學生們在享受音樂盛宴的同時領略它們各自的特點及魅力。另外,筆者還經常請學生欣賞多種音樂元素相互交融、創新后的音樂曲目,如我國著名音樂家林海的作品“琵琶相”,希望學生們品味琵琶與西洋樂器完美結合所形成的美妙音樂。同時,筆者還會為學生布置創新型音樂鑒賞作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將多種音樂元素相融合改編成動聽的旋律。
筆者將多重音樂元素引入課堂,希望能夠激勵學生學習不同的音樂類型汲取其中的優點,鼓勵大家將傳統音樂進行大膽創新,幫助學生提升其音樂素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主教學法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時下的高中音樂教學做出了有效的方向指導,亦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嶄新的教學視野。希望眾教師能夠充分利用自主教學法,給予學生們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強化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他們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占靜,淺談在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
[2]唐軍琳,談音樂教學中的興趣激發與培養[J],藝術教育, 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