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而傳統文化是我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因此,發揚及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名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在當前西方文化沖擊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恰當的傳統文化滲透,進而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學習既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其他各學科學習的工具。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諸多豐富的語言知識及文學藝術作品,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對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承做一點貢獻。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具體來講,就是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語文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為鮮明的人文性。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能夠培育學生優秀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由于小學生特殊的年齡特點,他們性格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提升其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同時能夠逐漸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精髓,更加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及弘揚。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一)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表現及表達方式也是極其豐富。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經典中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其中意境的探索,使學生深入體會詩詞中的情感意境,同時進行自身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形象力及創造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前,充分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并搜集相關資料,如作者的時代背景、詩詞的創作背景等,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想象。例如在學習《回鄉偶書》時,首先讓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注解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預習解讀,然后再課上提問進行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問題創設。“如果你是作者,在離開故鄉的幾十年之后再次回到故鄉你會有何感受呢?”通過這樣的設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使其自覺主動地學習傳統文化。
(二)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文化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可以進行合理的情境創設來營造輕松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放松自己,充分融入文化經典的學習中來。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進行豐富教學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內涵。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詩歌《牧童》的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詩人的生平事跡及生活時代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然后通過創設故事的情境進行導入。此時可以給學生講神話故事“八仙過海”。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是這首詩的作者,然后通過教師更進一步的講解,使學生逐漸進入作者環節。呂洞賓原名叫呂巖,生活在唐代。他在年輕時為了科舉考試飽讀詩書,最后金榜題名成了縣令,但由于當時農民起義爆發,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呂洞賓逼不得已帶領全家躲進了深山過起田園隱居的生活,在傳說中呂洞賓最后得道成仙,位列八仙之一。通過這樣的故事情境的創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引導其進行課堂內容的學習。這種方式既讓學生了解到了傳統文化中的故事,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從而提升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的同時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滲透。
(三)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除了詩詞學習中能夠滲透傳統文化外,小學識字教學也能夠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從而促進祖國燦爛文明的傳承,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也是很多小學教師忽略的地方。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大量字詞的學習。首先,單純從教育角度來看,識字是較為枯燥的學習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靈活的方法進行教學。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還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認真寫字過程中,可以不斷向學生強調“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寫字過程中能夠將寫字與做人聯系起來,這種方式使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文字教學之中。同時,教師在教學生進行寫字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漢字的由來及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漢字的興趣,還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愛”這個漢字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繁體字中的這個字是心中加了個心,這就表示要用心地愛我們的親人和朋友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愛”。
(四)結合傳統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我國有諸多民族習俗以及傳統節日。小學語文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民族習俗及傳統節日進行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激發。例如我國的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都是比較隆重的傳統節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介紹這些節日的由來,在這些節日里人們都會做些什么,如端午節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會賞月、祭月、吃月餅;春節,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守歲、舞龍舞獅,等等。詳細講解為什么人們又要以這樣的方式慶祝節日。此外,教師根據我國的諸多少數民族,介紹各個民族的節日、民族特色及民族習慣以及愛好,進而活躍班級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健康成長。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應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小學生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中茁壯成長,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中實現文化素質的提升的同時,繼承和發揚愛國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作者簡介:馬西剛,1963年生,回族,專科,寧夏隆德縣人,現任教于隆德縣張程鄉張程小學,主要教學小學語文。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