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韋
摘 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倡導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讓學生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分層教學 聯系生活 合作意識
現今許多學生把信息技術課堂當成了“網吧”,也漸漸形成了玩的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中,很多內容都是陳舊的,而且相同的教學內容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不同年級的教材當中。其二,在嚴酷的中考、高考現實背景下,現在的中學生心理壓力很大,課程很多,一天十幾個小時呆在教室,盯著黑板,動著腦筋,寫著作業。很多學生來上信息技術課,就是來放松的。其三,信息技術教師本身的不作為也造成了信息技術課堂玩的“習慣”的形成。有相當一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只懂技術,不懂教學,由于同時在學校工作中扮演著網絡管理、設備維護、報表編輯等多重角色,沒有時間去研究教學工作。根據這些情況,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淺談一下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途徑,以求拋磚引玉。
一、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但只有理論指導,沒有實際動手操作信息技術課就變成了單純的理論課。在新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將取代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學不能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在課程的實施上,筆者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倡導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讓學生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表揚鼓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逐步發展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能力。鼓勵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鼓勵下以學生為主的學習過程,課堂上多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表揚鼓勵,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有成功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從而對計算機學習產生更為強烈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創造型的人才。積極性總是由于任務的驅使而產生的。老師只要及時地鼓勵和作簡單的引導,學生就會很有興趣地探究下去,讓學生在一種寬松、自主、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欲望不同,在教學中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利用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對計算機教學來說,簡單,適用。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合適的方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對優化課堂教學也很有幫助。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成功,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在積極的相互交流中,各種智能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每個個體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活。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設計問題,在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就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信息技術教與學的過程與信息問題的解決是息息相關的,離開了問題解決,信息技術將失去意義。由于理論課沒有那么直觀、生動,學生對理論課不感興趣,教師也覺得理論課難上。有一部分內容屬于計算機理論知識,如專業術語、原理、硬件,如果單純將這部分的知識在黑板上講,學生聽起來會比較枯燥,學生既難以用心去聽,課堂氣氛也很難活躍起來,結果將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可能使學生喪失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我們把理論課轉移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進一步升華所學知識。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改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信息技術課程更要強調學生能夠主動地將所學內容應用于自己的學習活動、日常生活,直接體現信息技術的基礎性工具的意義,并認為,應用的過程正是學生信息素養切切實實地繼續提高的過程。在上課時采用的是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方法,把一些抽象的知識用多媒體課件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恰當分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競爭與合作”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成了教師的一個教學目標,那我們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分組合作是個不錯的方法。分組的方法很多,有自由分組、異質分組、同質分組等等。但在分組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例如給學生分了組,但學生不會合作,大部分學生還是“自己顧自己”;還有少部分學生,打著“合作、交流”的牌子,卻在一塊兒聊天。那么,怎樣才能恰當地分組呢?這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們分組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因此能否分組教學,關鍵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如果新課內容是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教師就必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時如果教師還給他們分組的話,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就不懂裝懂,蒙混過關了,這樣就達不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但如果某一知識學生都掌握的不錯,而我們手頭又有一些大的題目,如制作網站等,這時就可以采取分組的教學方法,讓每組都有明確任務,讓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
在分組的同時,教師還要經常走動觀察,及時對小組進行組織、監督、提醒,同時,教師還可采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的方式,讓小組長督促組員及時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恰當地分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合作,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而且也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國家正式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如果能多思考,善創新,在課堂教學上有新理念,在實施過程中有新思路,我相信我們的課堂會變得更精彩、更具有人文氣息,我們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會得到更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