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嫻
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特點,充分進行溝通與交流,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與文章作者的共鳴。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章將探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創設生動情境,初步感知情感
“情隨境生”,教師創設生動、鮮活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作者描繪的情感世界,這是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手段。學生根據課文中設置的語言情境,感知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可以在情感上形成共鳴,以此培養學生的健康心靈、完美個性[1]。在充滿感染力的情感認知平臺上,除了可以將學生文學興致調動起來以外,也可以逐步內化學生的情感。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以情感為主線來授課,指導學生感受古詩中的意境,并將其中的情味品出來。例如,在古詩《春曉》教學中,作者孟浩然擅長寫山水詩,過著淡泊恬靜的生活,在字里行間中反映了他對人生、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情感上進行把握,將古詩中美好意境營造出來,將詩人愉悅心情展現出來。教師采用情隨境生、境隨情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利用語言渲染感知人情美,增強文化品位,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境。
二、注重激情朗讀,釋放學生情感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作者要采取寓情于景、借物抒懷等方法,將課文中的真實情感呈現出來。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全面掌握學生的認知心理,引導學生感知與體會。這樣學生將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文學領域,并在大聲、有感情的誦讀過程中,使自己感知的情感得到有效的表現與釋放,從而形成強烈的共鳴。
三、合理提出問題,滲透情感教育
小學低年級語文中有很多故事類課文,教師應合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進入故事情景,加深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理解,并在情感上實現共鳴。同時還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有益指導與啟示。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正確理解并牢固掌握課文知識,實現了感知能力的增強,讓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得到了體現。例如,在課文《我叫黑臉琵鷺》教學中,抒發了作者對琵鷺的喜愛之情,表達了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為讓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并感受關鍵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你們可以說說琵鷺有哪些特點嗎?琵鷺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琵鷺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學生在思考并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輕松地理解文章主旨,感受到作者對琵鷺的喜愛,也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四、拓展延伸閱讀,加深情感體驗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課堂教學任務完成以后,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突破課文界限,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文外空間,進行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不斷提升[2]。例如,在課文《掌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閱讀《愛的教育》,這些文章都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觀。在課堂上教師要抓住描寫英子的動作、表情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增強學生感受。通過掌聲,英子最后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明白鼓勵朋友的意義,實現了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
總之,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情感”因素,合理采取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滲透情感教育,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還要創設良好的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滋潤學生的心靈,健全學生的人格。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為今后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呂立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5(11):26-27.
[2]尚景峰.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