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鵬+++劉健+++蘇杏麗+++程昊+++王瑞+++李超



摘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有效手段,是新時期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必經之路。本文以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特色專業為例,闡述了我院在產教融合方面在課程體系建設的真實成果,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經驗。
關鍵詞:產教融合 人才培養 共同開發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提出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開展平臺建設,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要,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深化教學改革,動態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為深入貫徹以上“決定”。天津市開展了“優質專業群對接優勢產業群 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的試點工作,服務國家戰略,加強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我院以此為契機,探索醫療器械維護與管理專業與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做了改革。旨為推動院校教育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經驗。
一、背景和目標
我院醫療器械與制藥設備系是在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劃歸學院管理后,院所合一基礎上建立的。經資源整合后,醫療器械與制藥設備系師資力量得到了加強,具有更高水平的“產、學、研”能力。研究所直接為本系各專業提供師資、科研、技術、實訓等方面的支持。具有高級職稱的研究人員為學生授課教學,帶領學生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實際操作訓練等項目。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是我國醫療器械工業重點科研單位之一,主要從事體外循環成套設備的開發與研究,我院醫療器械維護與管理專業主要培養診療設備的制造、維修和維護,我們共同在實踐中嘗試和探索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和發展。
(一)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高職教育要以理論知識夠用,突出技能培養,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符合企業崗位的需求,出校門后立即能融入企業的生產工作。同時為了學生能適應崗位群中不同崗位的職業能力,我院除增強實踐技能課程的通用性外,融入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到教學中來,培養學生知識內化,遷移,動腦,繼續學習的能力。
(二)共贏的企業和學院合作機制
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學院與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簽訂專業共建協議和校外實訓基地協議,明確了在兼職教師使用、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及就業等方面的合作。
(三)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
校企共同開發教材、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等教學相關資源,新的課程體系,根據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來編排理論和實訓內容,選取核心課程按照研究所的產品制定實訓項目,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模式。
二、具體的建設措施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廣泛的調研及專家論證,確定了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專項能力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和企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工作路線圖。第一階段(第1、2學期):學生了解專業特點及相關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此階段主要學習的課程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認識實習。認識實習通過對企業的參觀和企業人員的講座,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職業能力要求、醫療器械的行業法規等方面的內容。第二階段(第3、4、5學期):學生掌握專業核心技能,具備完成崗位任務的能力。此階段主要進行技能訓練課的學習,其中4門核心課程由研究所研究人員按照崗位的技能要求編寫了實訓指導手冊。學生在研究所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醫療器械的元器件識別、讀懂電子工藝文件、具備焊接技能、具備產品零部件組裝與整機裝配;能對功能單元與整機進行調試等工作。選擇醫療器械維修工針對性訓練,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第三階段(第6學期):學生在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一學期的企業實習,學生具備了實際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學生撰寫頂崗實習報告和頂崗實習日志,在實習的全過程中,安排研究所的教師全程指導。
(二)校企合作共建課程
全面引進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實際崗位技能和崗位要求設置課程內容,融入職業資格標準,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共同開發醫療器械檢測技術、單片機與接口技術、電子裝接工藝、醫療設備綜合實訓等4門課程的實訓指導書和課程標準;按照國家職業資格醫用電子儀器修理工高級工的知識要求和技能操作過程為標準,共同開發《電子裝接工藝》校本教材。共同建成了“電子裝接工藝”資源共享課程,從分析崗位能力入手,完成了實訓指導書、300多分鐘教學視頻、課程標準、教學課件、校本教材等資源建設。
以醫療設備綜合實訓課程為例:
1.引入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體外循環設備”實訓內容及課時分配
2.實訓組織形式
3.創新實訓考核指標
改變現有單一考核方式,結合以下內容進行考核:
(1)注重職業素養培養
按照生產區域要求更衣、完成生產前準備、具有團結協作精神。
(2)強化實際操作過程
按照每崗位操作標準以及設備操作標準進行實訓,根據產品質量進行復核和
記分。生產結束后,能按照要求完成清場,根據清場考核點進行記分。
(3)養成良好記錄習慣
能及時如實的填寫生產記錄、記錄清晰準確,能有效的反饋生產情況。
(4)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能發現生產中的異常,并能合理作出異常處理(自行調整或上報)。
(5)結合全面考核結論
最后綜合每組3次實訓成績,給出每個人綜合的考核成績。
(三)課程彈性運行機制
根據企業的營業情況,產業行業生產特點和市場需求,兼顧教學效益與生產的特點,將傳統學期改為彈性學期,校企共建“彈性化”的教學模式。明確未來崗位核心能力要求,生產急需時切入實訓,充分利用企業的實訓資源。
三、實施效果
(一)人才質量明顯提高
對比2016與2017屆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2017年畢業生各項指標要優于2016年,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都得了有效提高。特別是就業率、滿意度、薪酬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受國家經濟、教育管理體制、企業管理體制的制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制層面,渠道沒能完全打通,目前只是靠學校單一的努力,所以企業的參與度發揮不夠。《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到了健全社會力量投入的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力量捐贈、出資興辦職業教育,拓寬辦學籌資渠道。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職業院校進行捐贈的,其捐贈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稅前扣除。雖然目前無法解決企業主動參與的根本問題,但是國家的政策和布局正向著好的方向去發展,我們要給政府更多的時間。
參考文獻:
[1]黎永鍵,關偉.產教融合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7,(01).
[2]李惠峰,文云.高職“產教融合,企業一體化合作把虐”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5).
(作者簡介:[1]李超,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天津市醫療器械研究所任副所長,高級工程,全國醫用體外循環設備技術標準委員會委員,全國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協會委員;作者單位: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