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兒
摘 要:以小學數學教學為研究視角,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活躍學困生思維,有效轉化學困生提出點滴建議。
關鍵詞:學困生;小學;數學教學
相信在每一位教師的職業生涯中都會遇到學困生,幫助他們重拾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讓學困生的思維靈動起來。
一、走進學困生
新課改要求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在課堂中總是被動接受知識,這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中即使遇到了問題也不敢提問,久而久之問題集聚之后就會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學生往往就會喪失學習興趣,沒有了學習興趣,惡性循環之后逐漸就成了學困生。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關注學生,在教學的時候要主動走進學生當中,與學生構建起良好的交流互動關系,進而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可以克服對老師的恐懼,進而敢于提出內心的疑惑。最終使他們的思維靈活起來,提高學習效率。與此同時,導致小學生成為學困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正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比較差,一般都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監管下可以很好地聽課,往往在課后就草草地完成作業,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多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在鼓勵孩子的基礎上有效指導孩子學習,不要將“學困生”這個標簽貼在孩子身上,要讓孩子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的,進而在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1]。
二、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倡導的是生本教育,而生本教育就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幫助學困生“解困”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基礎,將激發學生的主觀意識作為切入點,讓這部分學生發揮聰明才智,走進數學、感知數學、學習數學,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第一,以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在導入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自然合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激起學困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渴求。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2]。例如,針對“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如可播放一段小狗在廣場上活動的視頻,引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為小狗設計一個長方形的活動區域,計算這個活動區域需要設置多長的圍欄,這樣一來學生快速被視頻吸引,又可以開動腦筋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第二,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往不能冷靜分析,也不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深度思考相關問題,最終難以獲得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學習成績自然無法得到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經歷去分析數學問題,進而利用數學問題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針對分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過生日”的情境,在生日聚會上往往需要分生日蛋糕,將分數的相關知識整合到分蛋糕當中,就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象的生活整合在一起,可以使得學生積極思考相關問題,進而也就可以讓學困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三、樹立學困生的學習自信
對于小學學困生來講,他們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知識基礎上都會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往往會使他們自卑,而如果自卑心理不能得到疏導,學困生將會進入惡性循環當中,不利于“解困”。基于此,為了讓學困生思維靈動起來,我們一定要將教學活動與心理疏導整合起來,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讓學困生重拾自信,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對學困生給予特殊的關注,多多給予他們鼓勵的眼神,在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言語的鼓勵;在課余時間中,還要積極與這部分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最終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
總之,我們一定要重視學困生的“解困”,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了解學困生內心的想法,走進學困生并給予心理疏導,同時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楊達莉.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162-163.
[2]蘇潔.淺析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4(1):118-12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