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藝玲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學方法、方式等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問題情境創設這一方式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使學生在形象的情境參與中產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策略;認知沖突情境;故事情境
所謂的有效問題情境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能立足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經驗,結合教學所需,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數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參與中產生認知沖突,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呢?
一、創設認知沖突情境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的有關內容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不是由教師灌輸而來的,而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下,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的。也就是說,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機會。而問題的解決正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有效方式之一。問題一般都是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所執教班級學生的數學認知特點,創設符合教學所需的問題情境,借此在引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認知沖突的基礎上,使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提升數學學習水平。以“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直觀的圖片:45個帶有號碼的小球,按照紅、黃、藍的順序排列在一起。然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挑戰:在我不看多媒體的情況下,只要學生告訴我小球上的號碼,我就可以說出這個小球的顏色。學生對這個挑戰很感興趣,會積極地提出問題,而我也會一一回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所說出來的答案準確無誤,學生感到很奇怪,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呢?借此產生了認知沖突。我趁機會告訴學生這是因為我掌握了小球中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就藏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之中。如此學生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參與到新知探究活動之中。
二、創設故事情境
斯賓塞在其教育研究中指出,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苦惱的事情。對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首先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往往會立足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等創設問題情境,借此激發其課堂參與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使其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對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聽故事。對此,我常常借助故事問題情境的創設開展新知教學,使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自主地進入情境,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問題。以“分數的大小”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為學生創設了“西游記”故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經的時候,在經過火焰山之后,他們來到了一個小山村。這個山村中里種滿了西瓜,好客的村民送給了師徒四人一個大西瓜。豬八戒饞得口水直流。此時,唐僧要求將西瓜分一分。豬八戒聽后很不開心,覺得自己吃得多,應該多分。忠厚老實的沙僧按照豬八戒的要求分給了他。正在大家開心吃瓜的時候,豬八戒發現自己的西瓜比別人小。這究竟是這么回事呢?在生動的故事講解下,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故事中所包含的數學問題也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如此在問題的驅使下,其會自主地參與到新知學習活動之中。
三、創設游戲情境
愛玩、愛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毫無探究興趣。卻對多樣的游戲參與有著濃厚的參與興趣。對此,立足小學生的興趣特點,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并在所創設的游戲情境中為學生設置一些問題,使學生在玩中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所學的理解。以“元角分”這一內容教學為例,為了加強學生靈活兌換元角分的能力,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角色扮演這一游戲,將教室布置為超市,在學生的學習用品上表上相應的價格,如文具盒5元,鉛筆0.5元,鋼筆25元……由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等角色。我給每位“顧客”發放50元,要求其購買自己需要的物品,或者要求學生購買36元的物品。在這樣的游戲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親身體驗下也會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掌握人民幣的兌換方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式之外,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還可以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實踐情境等,使學生在情境的參與中,對問題產生探究興趣,借此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參與新知教學,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借助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慶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4):92.
[2]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5):56-5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