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核心素養”作為一個舶來品,在我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時代要求下,已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而核心素養之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為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促進教育的革新,培養學生的這一核心素養。基于此,立足于我校經典誦讀的開展情況,以校本教材的再編寫為出發點,尋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思路。
關鍵詞:經典誦讀;校本教材;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教育部確立了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包含六個方面,文化基礎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中“人文性”著重于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這一基本特點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文化內涵有重要引領作用,即培養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如何使語文的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得以很好地體現呢?誦讀經典是一種有效方式。如何讓教育既能緊跟時代潮流又能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辦好有地方特色的素質教育呢,根據本校少年宮經典誦讀的開展情況和校本教材的重新編寫的必要性,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培養鄉村學校學生文化方面的核心素養。
一、經典誦讀開展的概況
我所執教的學校是一所鄉鎮學校,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特開設了一些少年宮興趣班,其中一個就是經典誦讀。為了讓閱讀走進學生的生活,讓誦讀浸潤學生的心靈,學校編寫了一本《經典誦讀》讀本作為誦讀材料。自活動開展以來,還是取得了成效的,下面就通過誦讀材料的選擇、運用、開發、整合四個方面概述經典誦讀的開展情況。
(一)材料的選擇
校本教材《經典誦讀》一書,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的,所選篇目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經典啟蒙讀物,選擇這些篇目,一是這些篇目句式簡單,韻律明顯,便于誦讀。二是在修身養性方面有一定的熏陶教育作用。
(二)材料的運用
運用好校本教材,讓學生在誦讀時能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作為經典誦讀興趣班的指導教師,開展經典誦讀課時,我先讓學生互相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一讀,然后讓學生把喜歡的那部分讀給其他同學聽。讀后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他同學根據他讀的內容和交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交換意見,最后教師通過名家誦讀視頻,讓學生在聽中提高審美情趣。在誦讀和交流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三)材料的開發
校本教材中除了這些朗朗上口的啟蒙教育篇目外,還從唐詩宋詞的大觀園里采擷了許多錦繡詩文。這些詩詞就像大小不一、不同光彩的珍珠,每一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珍珠。在使用校本教材的基礎上,我以一帶十,引導學生系列性的誦讀,如歷朝歷代的愛國詩,選本上出現了岳飛的《滿江紅》,由此還引導學生誦讀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幾首愛國詩和毛澤東的詞。讓學生感受愛國是歷史長河中不變的主題,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材料的整合
校本教材編寫的內容是可取的,但它更注重傳統經典作品的選取,而忽略了現代經典作品,時間是線性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現代經典是對傳統經典的傳承與創新,其語言和思想內涵都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變化,增加了新的時代內涵,所以在經典誦讀古代經典篇目時,我會補充一些現代詩歌給學生誦讀,并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與古詩文進行比較,將這兩者整合在一起,學生就更能在誦讀時積淀更深刻的人文和家國情懷。
二、教材編寫的時代要求
隨著教育改革實踐的不斷突破與創新,校本教材的編寫也應該立足實際,與時俱進。順應教育改革的時代潮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經典深入學生生活,使學生在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提升。
(一)立足地方實際,讓閱讀常態化
作為一個留守兒童占全校總人數達一半的鄉鎮學校,家庭教育相對薄弱,學生從低年級的啟蒙教育開始,閱讀量就極少,與城區相比,親子閱讀無法進行。而閱讀猶如打開一個人視野的一扇窗,如果這扇窗緊閉著,或是只開了一點小小的縫,學生不僅不能更好地看到外面廣闊的世界。所以鄉鎮的素質教育必須要從實際出發,立足地方特色,讓學生的閱讀常態化。學校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開展了“閱讀風暴”活動,倡導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為了給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些學校向學生家長發起陪讀倡議,每天放學回家,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書籍,并用閱讀筆記本記錄下書中好詞好句以及每天閱讀的感受和思考。然后利用微信打卡,班主任為每位學生記錄好閱讀的天數,達到一定閱讀天數的學生及其家庭閱讀等級就上升一級,最后學校會表彰親子閱讀做得好的學生及其家庭,并授予榮譽稱號。城區學校利用網絡打卡和親子閱讀這一創意,取得了顯著成效。因此,閱讀與誦讀二者相輔相成,廣博的閱讀面能為誦讀提供更好的材料。
(二)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經典的魅力還在于將無聲的文字轉化成有聲的語言,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離不開經典的浸潤,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我校除經典誦讀班外,還有一個同樣與誦讀相關的“國學班”,國學班誦讀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為主。為使更多的學生去閱讀經典,感受經典,學校和指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誦經典、品書香”的系列誦讀大會。
綜上所述,校本教材的編寫可以作為對鄉村素質教育中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一種嘗試性手段,并借助經典誦讀的形式,改變留守學生閱讀視野受限,文化基礎薄弱的現狀。
參考文獻:
[1]王立剛.中小學國學師資培訓體系建立的基本路徑[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
[2]王太容.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J].新課程導學,2015(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