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燕
摘 要:教師實踐智慧即教育教學實踐期間,教師對當前教育教學情境能即時、正確反應的理性能力,其不但對教師專業發展具備較強效用,可為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開辟道路,探尋新的支撐點,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故而,當前其已開始應用在各大課堂教學中,成為改進教學質量的新手段。基于此,文章以中職語文課堂為例,對教師實踐智慧的具體應用展開了探索、討論。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師實踐智慧;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6-28
二十世紀中期,實踐認識論的形成與發展備受教育界關注,特別是在教師教育這一領域中,教育開始范式轉變,將范梅南等當做主導的教育學家,逐步開始重視“實踐”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價值。艾森納曾表示:知識在教師的教育實踐生活當中并非占據核心位置,關鍵還是教師的實踐本身,經由實踐發展所得的處理問題的智慧,其主要和各具體情境關聯,需對實踐期間的繁雜性予以思考,其需依靠隨時生成的各項判斷和決定,會依照各項不確定性因素產生變化,且重視各項特殊事件,具有較大概率在過程中因需求變化而將既定目標變更。其由單一的知識到實踐智慧表現出對將理論、技術理性當做引導方向的教師教育方式的傾覆,反映出教師教育范式由知識論朝著實踐論轉化。將其應用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具備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大幅改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師實踐智慧概述
教師實踐智慧是由教師實踐性思維、知識與倫理三者組成。其中,實踐思維表示詳細且動態的思維方式,其注重細膩性與差異性,需教師依照實際教學過程針對教學計劃持續做出合理變動,以防范教學教條化與程序化。實踐性知識可視為實踐智慧的關鍵,其屬于情境性知識,還能稱作“即興性”知識,其更注重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領略到學習的樂趣。如此也就促使教師教學時需構建細膩、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將課堂當做平臺,對學生提問予以引導,擅長抓住學生的疑惑點,從而因材施教。而實踐倫理則為實踐智慧的價值導向系統,可視為教育公平、公正的表現,能反映出較強的道德品性,表現出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對人生意義的關懷和價值的統一。故而,中職語文課堂探尋的實踐倫理,其關鍵在于知識和價值的有機統一,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教育的真、善、美。
二、理解教師實踐智慧的四個維度
1.教師實踐智慧的本質為理性
從哲學層面而言,智慧表示人在世界、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睿智、學問等;從社會學層面而言,其表示人的思想、行為契合實際且實用;從心理學層面而言,其代表人的思維具備創造性,可處理認識上的問題等。可見,智慧可視為適當支配人類認知與行動的理性能力。而教師實踐智慧便屬于人的理性在實踐領域的運用。
2.教師實踐智慧的起點即情境
教育實踐屬于集聚多項異質要素且繁雜變化的生活情境,具備思想鮮明的學生個體,難以預料的外部環境變化等。故教師實踐智慧即依照教育情境與個體條件實際情況進行的理智的抉擇。
3.教師實踐智慧的目的為價值
具備實踐智慧的教師可在和現今教育情境的對話里面進行適宜的價值詮釋與認識,這并非探尋與驗證教育學方面的客觀規律,而是注重在實際中擴張出自由且有關人的整體世界,給教育教學實踐構建適宜的教育觀念。
4.教師實踐智慧的邏輯為體驗
教師實踐智慧的目標對象為繁雜多元的教育教學情境,其變動不具備相應規范、標準,其具備流動性,具有“活”的性質,這便促使我們需應用最直觀的手段回歸事物本身,即體驗。故而教師實踐智慧體驗的邏輯和教育實踐具備、教師個體具有的感性經驗密切關聯,享有顯著的個體與體驗性特質。
三、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實踐智慧的具體應用
1.教師備課時應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具體而言,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擬訂適宜的學習目標,組織多元化興趣活動,并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促使中職學生領略到語文課堂的快樂,從而引發其學習熱情。比如,在教授《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這一課程內容時,教師可將教學目標的擬訂與專業特性有效銜接,促使中職學生知曉世界背景下麥當勞文化的傳播方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授《東方與西方科學》這一課程內容時,學生不具備較好的學習積極性,故中職語文教師可在設定導入過程中,通過圖片展示等手段促使學生領略東方文明,通過對比分析,知曉西方文化,從而將精力集中到課文重點上。
2.教師需根據學生特性設定問題,注重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
在《拿來主義》這一語文課程內容的教授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設定問題時需對分層教學評價給予高度關注,例如,表中問題1、2主要以知識能力為目標進行設定,問題3則屬于文本內容“送去”與“拿來主義”的更進一步理解。中職學生應與實際生活銜接進行探索、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國學”等舉例說明,與生活契合,在此期間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性,極為享受知識的生成過程。但是在對“外來文化”理解時,學生較為沉默,這說明其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此時中職語文教師應抓住機會通過實踐智慧對學生的價值觀予以培養。
3.教師需具備靈動的眼光
教學活動通常具有較強的變化性,且無法預測,特別是語文課堂更為顯著,如此也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需善于抓住課堂中的信息,而后即刻判斷、調整,有效引導,與學生擦出“思想火花”。在《我愛這土地》這一課程內容教學中,為了體現文本中心,中職語文教師可將“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等置于課堂開始,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將上述內容講述完成后,通過學生提出相應問題,為語文教師導入新課提供機會,如此便可促使學生具備明確的學習思路。
4.促使“愛的教育”貫穿課堂
曾有學者表示教育始于愛。就中職學生而言,其特性促使教師需在教學期間對學生的生命給予足夠尊重,需具備較好的耐心和熱心,無私奉獻,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只有教師在人道、責任方面對學生具備真情,方可用情育人,從而拉開教學智慧的帷幕。故而,中職語文教師必須足夠尊重學生且給予其人文關懷。就以《我愛這土地》這一課程內容為例,若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教師未對其給予足夠尊重,一味嚴厲批評,最終只會促使學生心生怨憤,喪失學習熱情,如此也就難以促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感情,無法體現教師實踐智慧。
概括而言,中職語文教師的實踐智慧主要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所得,可視為經驗的表現,且其還是動態生成過程,這便為實踐智慧的關鍵,因各節點中教師需統籌思考,針對教學方式、程序預先設定,但事實上較多知識的生成均是臨時性、不可預見的,這也就促使教師需充分備課,并持續反思、學習,整合自身能力,將其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領略到學習的樂趣。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實踐智慧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望以此為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改進提供相應借鑒。
參考文獻:
[1]王 玲,高開平.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J].好家長,2017(50):214.
[2]李 顏.生活化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