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環境,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人類要想獲得和諧發展,就要注重保護環境,因此需要從小就培養人們的環保思想。因為語文教學和人們的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將環保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重視環境保護,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幫助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這也是當今語文教學當中重要的一部分。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環保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思想,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環境意識,使學生重視環境保護,與此同時也可以使語文教學的內涵因此豐富,二者相互影響,共同進步。本文主要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環保教育思想的滲透方法,主要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環保理念,為人類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一、 結合教材插圖滲透環保教育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當中,存在很多色彩鮮艷和形象逼真的插圖,這樣有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這種優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從而進一步滲透環保教育內容。例如,在學習《迷人的張家界》的過程中,本課主要對張家界的自然風光和動植物資源進行全面的介紹,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我國張家界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當中呢?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讓他們更加了解張家界的奇山秀水的珍貴性。教師在學生欣賞課文的同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儀為學生播放有關張家界的風景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張家界的奇美景色。當學生形成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師可以在一旁指點學生,要想留住這美麗的景色,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再如,學習《秋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去觀察教材的插畫并口述插畫內容,隨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插畫當中天空那么藍,而我們實際生活中卻很少再看到藍天?學生通過仔細思考紛紛得到答案:因為大氣污染導致霧霾,因此我們也很少再看到藍天。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遇,由此倡導學生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讓學生倡導自己的父母少開車、少開冷氣,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努力保護環境,才可以減少大氣污染的情況,恢復美麗的藍天。
二、 結合識字教學滲透環保教育
在識字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有關植樹造林的教育,增強學生自身的環保意識。例如在《歸類識字1》第2課的8幅插圖分別介紹8種樹,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看插圖,再閱讀詞語,逐漸掌握圖中8種樹木的名稱和形狀,掌握不同樹木的各種特點。隨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植樹造林可以帶來哪些好處呢?學生通過總結樹木生長的特點,可以回答:種植不同的樹木,可以為人們提供氧氣,同時還可以防范風沙和塵土,美化我們周圍的環境。教師可以在3月12日的植樹節這一天帶著學生組織植樹活動,讓學生為綠化祖國和家鄉貢獻一分力量。
三、 結合朗讀優美語句滲透環保教育
低年級語文教材當中,很多詩歌和短文不僅朗朗上口,而且充滿著童趣,其中有很多都是描寫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在這些優美文字中,很多知識和思想都有關環境保護,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詩歌實施環保教育,例如在學習《四季的腳步》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反復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置身于四季美景當中,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到詩歌的魅力,同時通過誦讀也可以激發出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也可以自發保護大自然。
四、 運用多媒體滲透環保教育
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語文教學當中更好地滲透環保思想。如學習《走,我們去植樹》《秋天》《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等課文時,我以多媒體引入情境,一一展示大自然的美麗,有七彩繽紛的彩虹、有郁郁蔥蔥的樹木、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讓學生欣賞到大自然優美的景色,像身臨其境一樣,以此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使學生產生保護大自然的欲望。這樣的教法雖然沒有直接教授環保知識,但把環保思想滲透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多媒體逐張展示圖片外,還可以通過對比出示圖片,激發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欲望。如學習《沙漠中的綠洲》時,在介紹阿聯酋人工綠蔭艱難和代價時,也介紹我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再出示缺水情況:一方面是人畜飲水困難,河水干涸、斷流等悲慘畫面;另一方面人們毫不吝惜地揮霍寶貴的水資源的情境對比,此時讓學生思考你想到什么,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自然產生要珍惜水源、節約用水的意識。
五、 結合課后練習滲透環保教育
當今新課標實施過程中對于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完成課外作業,不能產生負擔。教師可以以習題原意為基礎,適當地修飾習題內容和形式,巧妙地引入環保知識,使學生可以逐漸強化自身的環保知識。例如,可以要求學生撰寫語文日記,通過日記可以看出學生的真實體驗,有利于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引導學生以環保角度去記錄生活,加深學生更加理解具備環保元素的語文內容。
六、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拓寬環境教育渠道
教師需要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保護環境和善待自然等理念,還要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際接觸,使學生的參與力度和滲透力度不斷加大。通過親自體驗可以激發出學生對美好環境的喜愛,同時就會痛恨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強學生環保的自覺性。教師可以組織考察和調查活動,如設計節約用電、用水的宣傳口號等活動,組織各種環保活動,如收集廢紙等。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種植花草,享受到成長的快樂。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和實踐,不僅可以使自身環保意識得到增強,同時也可以充分地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將環境教育巧妙地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化改革,不斷創新,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淑芬,劉靜.環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實踐[J].環境教育,2005(3).
[2]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作者簡介:
李文鳳,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徐墩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