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順英
摘 要:一直以來,初中數學教育一直都體現了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主的特點,學生被看做是知識的接受容器,只需要被動背誦數學公式、數學原理、做數學練習即可。但是,教學最主要的兩個參與對象便是教師與學生,這種忽視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的模式很容易得到低效、低質的教學效果。新課改指出,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初中數學教育的終極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展開“生本教育”,綜合促進初中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等獲得綜合發展。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本教育;滲透方法
“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旨在以數學的學科魅力來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要高度尊重學生,一切以開發學生的潛能與智力、提高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指向標。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學情,使用自學活動、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能夠充分發揮初中生學習能動性的方式來展開數學教學。下面,筆者從注重先學后教、落實以學定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三個層面,討論生本教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注重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是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的基礎,是保證數學教學內容符合初中生實際數學水平以及現實生活的基本前提,是實現生本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學數學教育為初中數學教育打好的基本知識基礎,初中生的知識經歷也決定著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注重先學后教,提高初中生的自學能力。
在“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這一課中,學生們見過很多軸對稱圖形,比如升旗臺、蝴蝶、蜻蜓、飛機等具有軸對稱特點的事物。在這節課開始之前,我讓學生們在課前進行預習,完成一定的預習檢測題目。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預習效率,我還提前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及特點,明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異同點;學會從生活中抽象出軸對稱圖形,發揮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樹立空間觀念;欣賞幾何美,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欣賞生活實際事物。我還提前發放了一些檢測題目,主要是讓學生們從各個圖形中判斷哪些具有軸對稱特點,哪些屬于軸對稱圖形,在題目中寫明判斷依據。這些題目可以綜合檢測初中生的預習效果,以便展開以學情為基礎的生本教學。
二、落實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自己所分析的學情,以及學生們的預習反饋情況來重新確定學習目標與內容,明確數學教學方向,保證整節數學教學真正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預習檢測反饋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判斷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時候,都出現了判斷錯誤,這些題目的判斷反饋表明學生們對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是混淆的、不明朗的;學生們所舉出的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事例又符合軸對稱的特征,這個信息便說明初中生們的腦海里有軸對稱的意識。因此,在這節數學課上,我便將教學重點放在區分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異同點的教學上,組織初中生們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來探究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異同點。
三、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決定著初中生能否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主動性,初中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效率、學習方法與學習品質及習慣的養成等都依賴于教學方法的促進與推動,選擇能夠發揮初中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保障。
前文說過,大多數的學生在“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練習中都表現出了混淆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取向,以小組合作探究方法來突破這一學習難題便成為我首選的教學方法。在數學課上,我鼓勵學生們親自動手制作一個有著軸對稱特點的軸對稱圖形。在看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有部分學生流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但是這個動手任務也讓他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預習成果,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把握住了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因此,許多學生在接到任務之后,重新對照課本進行了第二次自學。之后,我便讓學生們展開小組合作,將5個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之內,這個小組內的組員的數學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但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優勢,比如有的組員擅長分析,有的組員擅長剪紙,有的組員擅長設計等。學生們要在小組內部總結出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分析兩個數學概念的內涵,以便完成實踐任務。在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每個小組都有展示本小組手工成果的機會,對本小組的設計理念進行闡述,全班學生要重新對每個小組的表述進行分析,總結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異同點。在此過程中,我將學習的自主權完全還給了學生,但是并沒有撒手不管,而是對小組結論進行了整合、補充,幫助學生梳理與規整了相關數學概念。
總而言之,生本教育下的初中數學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初中生,保證學生們能夠通過數學課堂建立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使其學會用數學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真正促進他們的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衛兵.淺談“生本教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2(10).
[2]葉麗珍.淺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2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