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瑗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建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情境教學法是當下數學課程改革領域的一個熱議話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創設積極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分別介紹了創設愉悅教學情境、創設疑問教學情境以及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的策略,目的在于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教學情境;小學數學;應用研究
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教學情境、高效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是很多教師都在思考的課題。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存在低效率、低質量的問題,影響了情境教學法教學效果的進一步發揮。本文旨在通過對幾種教學情境創設的理論探索,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全新的教學信息,幫助學生高效投入數學學習活動。
一、創設愉悅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教師應當創設愉悅教學情境,將數學學習變成輕松、愉悅的探索活動,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參與。
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單元教學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平移、旋轉的概念,我利用教室里面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了愉悅的教學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通過一組電梯上下移動的動圖讓學生明確平移的概念,然后又通過一組風車旋轉的動圖讓學生明確旋轉的概念,最后請學生結合這兩組動圖,自己嘗試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這些精美的課件一目了然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很好起到了啟發誘導的作用。根據圖片提示,學生很快又舉出了很多其他平移、旋轉現象。這種情境創設大大激發了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學生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中投入數學學習活動,最終所取得的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創設疑問教學情境,引導主動思考
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還要善于創設疑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之中。
三年級上冊“年、月、日”單元教學中,在課堂導入階段,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疑問教學情境:小明今年已經8歲了,可是他一共才過了2個生日,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提出之后,學生馬上陷入了沉思,他們非常不解地問道:“老師,正常人每年都會過一次生日的,小明已經8歲了,那他應該過了8個生日才對呀,為什么只過了2個生日呢?難道是他忘記了自己的生日?”這個情境與學生的理解有些出入,因此他們的好奇心被慢慢調動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此時,我趁熱打鐵:“沒有人忘記小明的生日,但是他的確只能過2次生日,想要知道為什么的話,學習了今天的‘年、月、日,大家就能夠找到答案了。”為了弄清楚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學生認真聽起課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順利達成。
三、創設探究教學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喚醒學生主人翁意識。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創設探究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索發現的機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中,在對梯形面積的計算這個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我將學生分為6人小組,要求小組合作探究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我給各小組發放了事先準備好的學習工具,引導他們通過剪、切、拼、接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各種規則圖形,然后再進行面積計算。有的小組將兩個一樣的梯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求出得數之后,再除以2求得原梯形面積;有小組沿著梯形中位線將原梯形分割成兩個小梯形,再將這兩個小梯形拼接成一個大平行四邊形,通過計算該平行四邊形面積求得原梯形面積。不斷探究中,各個小組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方法,數學學習成為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創設有效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顯著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現今,已經有越來越多小學數學教師認識到了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意義,情境教學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之上。但是,情境教學熱的大環境之下,教師仍然需要進行一些冷思考: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新課改強調讓學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學習數學,但是情境創設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如果為了創設情境而枉顧數學教學實際,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毫無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金湖.教學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創設[J].快樂閱讀,2015(1):90-91.
[2]宋彥青.利用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J].散文百家(下),2015(9):82-83.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