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春
摘 要:盧梭曾經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激發他愛好學問的興趣,并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之際,教他以研究學問的各種方法。”興趣教學是課程改革經久不衰的議題,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指導意義。結合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教學的幾個案例,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實施興趣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對諸位教師的教學工作產生一些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教學;五年級
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情感性,只有學習興趣充分激發的前提下,他們才會愿意積極配合課堂教學活動。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踐中,本人總結了一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下面就與諸位語文教師分享一下。
一、善用現代教學設備,創設趣味情境
伴隨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已經普遍進入了小學語文課堂。電子白板、投影儀、班班通、電子書包的出現,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現代教學設備具有強大的圖像再現功能,對于創設趣味情境大有裨益,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突破口。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嘗試利用電子教學設備創設形象直觀、豐富有趣的語文情境,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猴王出世》課文教學時,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利用課間休息的十分鐘時間為學生播放了六小齡童版電視劇《西游記》第一集當中有關猴王出世的片段。那熟悉的片頭曲一響起,學生馬上睜大了眼睛,興奮極了,認真觀看起來。有人興高采烈地說道:“這個我看過,我看過!是講美猴王出世的,我看過好幾遍了,特別有意思!”通過片段,學生大致了解了猴王出世的情節,我請他們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視頻內容,由于已經比較熟悉這部電視劇,學生都做得很好。此后,我再導入課文教學,學生都非常專注。
二、喚醒學習主體意識,鼓勵自主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當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學生是語文教育的主體,是語文課堂的主人,教師是教育的主導,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合作者、引路人。想要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教師應當遵循新課程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教學《新型玻璃》這篇文章時,考慮到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好幾篇說明文了,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讓學生自主探究,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嘗試回答如下問題:(1)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2)這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是什么?(3)第6自然段與前面5個自然段之間是什么關系?說明文語言簡潔,結構清晰,這幾個問題符合學生就近發展區,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出正確答案。學生一邊回憶過去所學習的有關說明文的知識,一邊在課本上面用筆做記號。不出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想要回答這幾個問題。當學生發現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了正確答案,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三、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解放手腳大腦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長期將學生束縛在座位上,不僅降低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度,也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實踐證明,積極開展帶有趣味色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解放學生手、腳、大腦,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晏子使楚》教學中,我在班級里面開展了一次課本劇表演活動,請學生按照課文內容,自由結合成小組,自導自演,在下周的語文課上進行“課本劇表演PK大賽”,表現優異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品。小組成員相互合作,開展了熱烈討論,都想要在這次活動中脫穎而出。到正式表演那天,小組挨個登臺表演。我適時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價,既肯定他們的優點,又指出表演中的不足,希望他們可以在下次取得進步。這種有趣的課本劇表演活動,極大地觸發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次表演,學生將自己代入人物角色,深刻理解了文章內容,提高了對課文人物形象的認識。而在排練節目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改編課文、自己編寫臺詞,語文實踐能力也大大提高,每個人都受益匪淺。
早在春秋時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發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喟嘆,向人們預示了興趣教育的重要意義。實施興趣教學,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保持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正視小學語文課堂趣味性不足的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最終促使語文教育品質顯著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較高語文素養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尚晗.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資訊,2012(5).
[2]馮培剛.淺談小學語文的興趣教學[J].學周刊,2012(1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