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玲
摘 要:教育事業的改革是實現國家復興的重要一環,隨著中國教育與國際教育的逐漸接軌,中國教育中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教育和應試教育,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求,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下,教育的主題已不是過去只注重課本的教育,而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創新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自身肩負著培養新形勢下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在過去幾十年中,應試教育的發展與我國的國情密不可分,在實施創新教育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徹底斷絕這種應試教育不現實。因為許多老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依然會存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子,自身的局限性影響了創新教育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要不斷接觸新的知識,在豐富自身知識的同時,接受優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積極研究新課改策略,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一、創設情境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學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時,針對某一篇課文,設置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要具有吸引性,能夠讓學生有興趣去思考,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然后讓學生去闡述自己的思考內容,教師對學生闡述的觀點首先要進行肯定和表揚,評價學生思考內容,對于其中不足的地方,教師幫其指正和完善。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或者互相提出問題,去聽聽其他學生的思考方式,比如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本或者課外閱讀時遇到一些問題,可以讓同學來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因為不同觀點而發生思想上的碰撞,不僅學生個體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出來,還帶動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整體的學習氛圍。教師在創設情景教學模式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語文課本里面的文字內容具象化,比如給學生播放一段微視頻、圖片等等,讓學生把這種抽象的文字內容與具體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二、鼓勵學生創新的多樣性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課堂上不要存在一言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言,對于學生的不同觀點,不急于批評。鼓勵學生的個性創造,而不是局限于教材,為學生提供表現自身個性和創造力的機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的《狐貍與烏鴉》和《狼和小羊》兩篇課文,是不是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思考呢?比如,狡猾的狐貍還可能想到哪些辦法來騙烏鴉嘴里的肉呢?狼要找借口吃小羊,它還能找出哪些不合理的說法來吃掉小羊呢?通過這種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情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出各種不同方法和觀點,借此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僅僅只看重考試結果。教師在課堂上要一視同仁,不要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有偏見,因為往往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提出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法,不能因為教師的歧視,而讓創新思維的火花一閃而過,要多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在教學生蘇教版第三冊的一篇詩歌《水鄉歌》一課時,就有學生很積極地問我:“老師,水鄉的房子建在哪里啊,他們那么多船,難道都住在船上嗎?”這個問題本身是脫離這節課要講的內容的,但我沒有回避,而是在下一節課堂,通過PPT以及微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水鄉的特色,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并引導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去尋找答案。
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小學生不像成年人思維僵化,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這種想象力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將學生心中所想轉化為具體的創造力,培養其創新思維。那么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呢?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啟發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筆者就兩種方法進行了嘗試。第一種,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自己與課文中的人物情感聯系起來,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比如,教師在講到《江雪》時,要讓學生進行人物和環境的想象,讓學生能夠在大腦中形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畫面,然后鼓勵學生用手將腦中所想畫出來,或者用語言表達出來。第二種,就是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比如模擬《狐貍與烏鴉》之間的故事,讓學生自行發揮,通過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來培養學生的情景想象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總之,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僅僅遵守傳統是不夠的,要打破思維局限,燃起創新的火苗,才能乘風破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宋建芳.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方法之我見[J].學周刊,2012(6).
[2]林崇德.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