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燕 王辰 郭朝霞
摘 要: 文章以新工科建設的基本思想為核心,研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深化舉措、柔性師資隊伍的建設機制、特色工程型課程體系的打造策略、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組織思路等,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建設的新思路。方案的實施有益于專業特色的凝練,增強了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與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一致性,提高了專業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 移動應用開發; 專業建設; 新工科;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TP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8)11-99-03
Abstract: Taking the basic ideas of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the co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deepening measures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flexible teacher team, the building strategy of the characterist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output oriented teaching organization, provides a construction scheme for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pecialt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is beneficial to r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enhanc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pecialty and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requirements, 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pecialty.
Key words: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new engineering cours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0 引言
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設的提出使高校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面臨新的挑戰[1]。國家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急需高質量應用型移動應用開發人才的智力支撐[2-3],而我國許多高校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總體建設水平與新工科建設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專業難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培養的人才與國家和地方的人才需求一致性較差,人才供需矛盾突出[4]。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開展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成為各高校關注的熱點問題。
經過調研,針對當前高校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建設中行業企業參與不夠深入、課程體系特色不夠明顯、教學中的目標導向不明確、師資隊伍建設的舉措不夠靈活等問題,緊密結合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國家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和國家新工科建設的本質內涵[5],開展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建設的相關研究工作。結合實際,深入探索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該專業深度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柔性師資隊伍建設機制、靈活課程體系和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等的構建方法,給出具體建設思路和建設方案,為高校開展新工科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1 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新工科代表著最新的產業和行業發展方向,發展性是新工科的動態特征[6]。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必須與行業產業的最新發展方向相適應,必須服務于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的發展。結合新工科建設的要求和移動應用開發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更新快,專業應用領域廣的特點,移動應用開發專業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總體方案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將與行業龍頭企業深入合作,在傳統校企合作重視應用實踐、重視動手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構建從人才培養方案校企聯合制定、師資隊伍聯合建設到教學資源庫建設、校內外實驗、實訓、就業服務基地建設全覆蓋的深度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以此實現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強調特色培養、符合新經濟發展需要、人才培養根據市場動態更新的建設目標和要求。
2 構建柔性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當前,高校的移動應用開發專業普遍存在著師資不足、教師實際工程項目開發經驗缺乏的問題。專業在加強“內培外引、引培并重”的基礎上,必須構建靈活、長效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打造符合新工科建設需要的新型師資隊伍。
我們以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實際建設經驗為基礎,從師資培養、師資引進、兼職師資隊伍打造等方面,給出本專業柔性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方案。
⑴ 師資培養。結合本專業新理念、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特點,在師資培養過程中除了導師制、進修、培訓等常規手段外,還強調師資培養中的企業參與度。鼓勵教師主動聯系國內、國外的知名計算機企業,擔任企業實職實崗,開展掛職鍛煉;定期邀請企業的項目主管、優秀工程師開展本專業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新技術講座;督促本專業教師承擔企業工程項目開發,聯合企業進行技術攻關,提升自身工程實踐能力。對于積極參與以上實踐活動并取得成效的教師,在課程安排、評優評先、職稱評定、資源分配等方面給予合理的政策傾斜,激發教師能力提升的積極性。
⑵ 師資引進。一方面,以國內外知名企業、知名高校移動該應用開發方向的博士為重點引進目標,以期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本專業教師的整體水平。同時,從人才的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綜合考慮,重點引進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具有國際背景的高水平人才以及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青年骨干教師,對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有益于特色形成和高水平教學團隊打造的人才,可以向學校相關部門申請破格錄用。多種手段引進人才,打造職稱層次、年齡和學歷結構合理、具有一定國際化水平、移動應用專業能力突出的優秀教師團隊。
⑶ 兼職師資隊伍建設。為了破解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師資“一人難求”的局面,提高師資能力與行業企業的高度一致性,構建了柔性人才引進機制,著力打造高水平、有實效的兼職教師隊伍。綜合考慮專業水平、行業經驗、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等,從國內外知名企業、知名高校引進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兼職教師等,通過嚴格合同、分階段考核等制度建設,保證兼職教師的工作時間和工作質量,打造一支高水平、與技術前沿和行業市場動態適應的兼職師資隊伍。
3 打造靈活的工程型課程體系
以新工科建設為導向的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既要保證學生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扎實的理論基礎,也要實踐能力突出、能夠適應技術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通過對現有課程體系的改造,構建了新工科背景下“三位一體”的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課程體系,具體方案如圖2所示。
在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扎實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側重深厚人文素養和寬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專業核心課程模塊根據專業發展趨勢、按兩年度由移動互聯應用領域專家進行論證并及時更新;針對高年級學生開設崗位方向課程,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及掌握的專業知識情況自主選擇,崗位方向課程與當前的熱門技術、熱門應用領域緊密結合,邀請龍頭企業專家參與制定方向及課程內容,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4 實施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新工科建設要求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培養適合移動互聯產業發展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以該目標為依據,本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實施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建立了模擬企業真實場景的實驗室和實訓室,引入了真實的移動應用開發工程案例,通過成立學習團隊,以高質量的移動應用開發項目成果輸出為目標,將教學內容按照崗位劃分為項目任務模塊,通過任務導入使每位學生體會解決移動應用開發中常見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核心技術,然后再反向講解知識點,拓展知識結構,解決新的移動應用開發問題。
實施以良好就業和成功創業為導向的全程創新實踐教育,將創新創業的理念深入到本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內心。通過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等夯實本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基本素養;通過移動應用學科競賽、各類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通過高水平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學生創業能力,選拔優秀的創業思路,培育創業典型。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首次就業快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的能力。
5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建設的具體思路和方案,能夠有效適應新工科建設中,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必須從國家、產業和未來的角度出發探索富有特色的專業發展模式的新要求,為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輸出新型移動應用開發專業人才。研究的校企深度協同育人新模式、專兼職師資隊伍的打造策略、工程型移動應用開發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產出導向的教學模式實施方法等,為移動應用開發專業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時代背景下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何在現有專業建設方案基礎上,突出專業特色,打造知名專業,在一定區域內對行業企業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是接下來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魯恩銘.高職移動應用開發專業崗位需求與建設目標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8.4:143-147
[2] 張大良.因時而動,返本開新,建設發展新工科[J].中國大學教學,2017.4:4-9
[3] 芮立,劉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建設方案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8.3:79-81
[4] 胡光永.移動應用開發新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軟件工程,2017.12:54-56
[5] 姜曉坤,朱泓,李志義.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2:17-24
[6] 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2: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