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升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歷史學科的內容特質,論述巧用歷史故事激活高中歷史課堂的觀點,并分別從利用故事導入、課堂適當穿插故事、甄選引用故事、多元故事方法四個角度的課堂實踐進行闡述,以期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故事 激活 歷史課堂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113-02
高中歷史課堂,仿佛就是做不完的習題,記不完的知識點,辨不清的歷史史料,沉悶、壓抑、無奈,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學歷史,依據歷史學科的特點,提煉歷史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改變沉悶的課堂,提升教學的效率。故事以其跌宕的情節、豐滿的人物、深入淺出的道理被大家所喜愛,就更不用說好奇心重,思維活躍的學生了,尤其是歷史故事,是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慢慢沉淀和凸顯出來的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這些故事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屬性,傳播著一種永恒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歷史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利用這些故事,就會使我們的歷史課堂大放異彩。
一、利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課堂導入,是好的課堂的開始。什么是好的課堂導入,最主要就是一上課就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可以想見,高中的生活,一堂課連著一堂課,這節課是枯燥難懂的數學,下節課又是考驗記憶能力的英語,學生的情感疲憊、思維疲憊,到了歷史課堂,如果教師依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給學生來一段歷史故事,這仿佛是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春風春雨,學生定會興趣盎然,積極愉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在“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一節的教學中,一開始上課,教師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對古代的羅馬了解多少呢,老師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關于羅馬的故事,怎么樣?”一聽到“故事”二字,學生馬上興趣高漲起來。“在意大利的首都街頭,到處都是關于狼的雕塑,知道為什么嗎?”聽到故事的開頭,學生更是迫不及待了。“大家先看一幅圖片。”教師向學生展示意大利卡比托林博物館的青銅母狼雕像,“健碩的母狼,機警地目視前方,它的身體下邊是兩個仰頭吮吸母狼乳汁的嬰孩,這兩個嬰孩就是古代羅馬的建立者羅慕洛和勒莫,同學們可以想象,狼會哺育出具有什么樣精神的孩子呢,所以古代的羅馬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國,現在大家閱讀教材,理順羅馬版圖的擴張和羅馬法體系完成的時間順序。”
對于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宏偉的古代羅馬法體系離學生的生活簡直太遙遠了,所以如果整個課堂就是圍繞著羅馬法體系進行,讓學生理順這些歷史事件,明白羅馬法體系的內容以及它的本質特征,學生的感覺只能是枯燥乏味,為了避免這些情況過早地發生,教師利用故事進行深入淺出的引導,力圖抓住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適當穿插故事,提振課堂氛圍
有了好的開始,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但是所有人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的時間是有一定限度的,即便是面臨高考的高中學生也是這樣,當你的課堂就剩下大段的歷史敘述、繁瑣的歷史資料時,學生剛剛進入課堂那時的興趣就會有所喪失,課堂氣氛就會逐漸走向沉悶。所以,教師必須預見到這一點,在課堂的中間穿插一些小的故事,讓課堂始終抓住學生的興趣,在學生思維的興奮中進行。
在“抗日戰爭”一節的教學中,學生對這些內容并不陌生,因為在初中就已經接觸過抗日戰爭,因此學生學習這節內容表現得并不積極。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歷史史料,一方面給學生講一講歷史小故事,目的就是提振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比如:(1)講到“淞滬會戰”,“大家都知道漫畫《三毛流浪記》吧,三毛就參加過淞滬會戰,三毛都知道和日本鬼子拼命,更何況五尺高的男子漢?”(2)講到抗日戰爭的勝利,講到國外戰場,講到中國遠征軍,“同學們,聽說過戴安瀾將軍的故事嗎,戴安瀾將軍在昆侖山擊斃過日軍主帥中村正雄少將,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昆侖山大捷,但是卻在入緬作戰中犧牲了,年僅38歲。”
關于中國的抗日戰爭故事,歷史典籍記載的,人們的演繹簡直是數不勝數,這些故事或講到正面的抗日英雄,或講到反面的賣國求榮者,都帶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色彩,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并且穿插在抗日戰爭一節的教學中,更能夠讓學生對抗日戰爭有一個既深刻又鮮明的認識。
三、甄選引用故事,拓寬學生視野
學生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的形成,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必須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大量的歷史資料和信息,不能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材的文字表述之上。學生在接觸到這些資料和信息的同時,對它們的真偽進行辨析,對它們的價值進行思考,這樣就能養成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理性和客觀評判的習慣。但是鋪天蓋地的嚴肅的“史料”不如有血有肉的歷史故事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所以甄選故事、拓寬視野是更好的辦法。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西漢選舉制度的時候,給學生補充這樣一個故事:“東方朔,是個孤兒,由他的兄嫂撫養長大,但是他自幼聰慧,能言善辯,熟讀《詩》、《書》等儒家經典,在漢武帝初年,他與當時很多的名士一起上書自薦,但是這些名士卻很多不符合漢武帝的要求,沒有被漢武帝錄取,而名不見經傳的東方朔卻能夠被漢武帝提拔任用,大家覺得這個故事真實可信嗎?你從教材中能夠找出相關的歷史論據嗎?”這其實就涉及西漢的選舉制度——察舉制,教材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這個概念,但是教師利用一個故事巧妙地讓學生了解到了這個制度。
高二文科的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思維,對于一些歷史史料能夠做到比較理性和客觀的分析,所以教師可以從不同側面給學生提供歷史信息。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教師如果能夠把這些抽象的史料以故事的形式和學生進行交流、探究,那就會讓課堂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更加興奮。
四、多元故事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故事當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振學生的情緒,拓寬學生的視野,但是為了能夠讓故事的教學效果更明顯、更優化,不能只靠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因為高中的課堂,面臨的教學任務重,不可能對這些故事進行細致入微的描摹,所以可以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更凝練、更鮮活、更節省時間地把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
在“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一節的教學中,四大發明是這節課的重要概念,在每一個概念下,教師就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比如說講到造紙術,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大家的知識儲備中,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類都是用什么記錄信息,或者書寫材料的?”問題比較開放,學生紛紛回答:“烏龜殼、野獸的骨頭、帛書、竹簡、石頭等。”依據學生回答的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把這些材質的圖片都展示給學生,“這些相對于我們目前意義的紙張來說太不方便了,也太貴重了,所以就有了蔡倫的造紙術。”講到蔡倫的造紙術,教師截取了動畫片《蔡倫造紙》的幾個典型場景,讓學生在動畫片中認識到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個偉大的歷史革命。最后,教師播放諸葛亮讀紙質書的視頻,讓大家辨析視頻是否符合歷史事實。
這一節課是關于四大發明的概念,學生早有接觸,且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學生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再加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發明和發現的故事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因此更容易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形成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更容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談起故事,好像應該就是小孩子、小學生的專利,高中的課堂怎么能夠有故事,時間那么緊,任務那么重,高考就在面前,成績大于一切。但是,學生不是記憶的機器、知識的容器,他有情感。情感會決定態度,態度會決定效率,因此,利用故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