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為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和基本目標落實到學科教學的每一節課中,根據小語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應緊緊抓住 “五個教學關鍵”來實現培養“五種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關鍵 小學語文 思考
一、激趣為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著力培養學生樂學熱情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樂學”列為“學會學習”核心素養的首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樂學熱情”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盎然、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富有成功感、習慣良好等心理和行為因素方面,采用“興趣為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的基本教學策略來追求“樂學熱情”培養目標的實現,使學生養成自主的習慣,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并進而感受到學習其他課程甚至人生的快樂和美好,從而為他們成長為終身有學習熱情、愛學習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創新教法,改進學法,學中悟學,著力培養學生善學能力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教學建議”中提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并認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2016年秋開始使用的“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充分體現《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語文修訂課標”新理念,在編排上科學設計、大膽創新,不僅注重把“教會學生學習”滲透到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每一道問題的設計之中,還在中、高年級的每一冊教科書中專門設計“學習策略單元”,以便教師集中指導和學生集中學習“如何學習”,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習方法、增強善學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和創造的“金鑰匙”。
三、創新模式,三位一體,推進閱讀,著力培養學生閱讀素養
長期以來,小學閱讀教學大多僅限于教科書內所編課文的教學,而對所編課文的教學又主要指向于對課文內容的講解、篇章結構的分析、語法知識的傳授、結論性知識的灌輸、應試技能的訓練等。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不僅費時低效、致使閱讀教學質量長期徘徊不前,更為突出的問題是造成學生閱讀量小、積累不足、底蘊不深、文化單薄、素養不高,嚴重阻礙了“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發揮,尤其難以為學生培養起終身受用的“悅讀素養”。毫無疑問,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很難適應近年來出現的“擴大閱讀量、課外閱讀課程化、引領讀整本書、推進親子閱讀和全民閱讀、讓閱讀成為習慣和生活、時尚”等閱讀教學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目標、新境界。
四、夯實基礎,強化實踐,科學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語用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閱讀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三多三少(即講得多、問得多、演得多,讀得少、練得少、用得少)”現象,不少教師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了“深挖洞”和“繁瑣分析”上,不僅擠占了學生閱讀積累的時間、帶來學生文化底蘊嚴重不足,而且還擠掉了學生寶貴的基礎訓練、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間,造成學生母語基礎不扎實尤其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普遍較差,以致影響到他們的后續學習,甚至造成他們嚴重缺乏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很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課文中的“語言”,說課文中的“語言”,記課文中的“語言”,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而是在“內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寶貴的時間,以致教完一篇課文,學生只理解一些內容和淺顯的語文知識,課文根本沒有讀熟,對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句子印象不深,從讀、悟、寫結論化、淺層化,更談不上正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了,因而嚴重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特別是語言運用能力的整體提高。
五、著眼終身,面向全體,整體提高,著力培養學生發展后勁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早就指出:“基礎教育本身不應看作是一種目的,而應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很顯然,這是學習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現代化社會,從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對基礎教育性質的一種新界定。這種新界定意味著基礎教育的發展性、前瞻性、生成性和未完成性。它啟示我們對基礎教育中的教學也應做出新的判斷:那就是基礎教育中的教學是準備性教學,它的價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準備性學習。準備性教學和準備性學習,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終結性,而因為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它又必須具有開闊和廣延的包容性。
六、結語
綜上,如何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起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一是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實施要從“三維目標”出發,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二是要為學生創造進行廣泛閱讀、實踐運用、發現創新的良好機會和充足時空,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生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