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王建紅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學校組織開發二十四節氣實踐課程,對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針對小規模農村學校如何開發節氣文化實踐課做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教學案例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甚為密切,簡明扼要地說,教育總是在傳遞、延續著一種文化,同時在不斷創造著文化,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新血液、新生機和新的前途。”[1]
目前,二十四節氣已經走進了學校課程。我校立足實際,對二十四節氣進行系統性課程開發研究。本研究是針對目前節氣傳統教育比較缺失而采取的校本實踐研究。它是我校對傳統文化、區域二十四節氣文化資源的一種自主開發過程,即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進行有益的補充和再創造、再加工,使之更符合學生的特點、符合學校的發展需要。
一、挖掘節氣文化內涵,確定活動主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二十四節氣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歇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古詩詞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每個節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對每個節氣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并結合地域特色突出地方文化確定活動主題,是開展實踐活動課的第一步。例如春分日,有關春分節氣的古詩詞不計其數,民間也有踏青、放風箏等風俗習慣,春分日臨近恰逢降雨天氣,因此確定了“春風化細雨 浸潤師生園”為主題的實踐課。清明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確定了“緬懷 感恩 希望”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課。谷雨節氣后降雨增多,春雨生百谷,各種植物在春雨的滋潤下欣欣向榮,“走進谷雨 憶苦思甜”是谷雨節氣的活動主題。
二、策劃節氣實踐活動,設計教學案例
三、積極組織實踐,形成校本課程
大部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深入、不具體,在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之后,組織實施實踐活動,是學校開發節氣校本實踐課的關鍵一步。我校節氣校本實踐課在教委主任的認可下,在學校校長和教導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全體師生積極實施,認真開展節氣實踐活動,并注重過程性資料的收集,包括教師隨筆、反思,學生作文、繪畫、手工、手抄報等資料,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動手、學會互助……
四、梳理反思小結,優化教學案例
教學反思是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只有在不斷的思考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我校節氣文化校本實踐課的開發,倡導學生到自然界中去“旅行”。“道理就在于,學生能夠非常敏銳地感知那些鮮明的、富于色彩、色調和聲音的形象,并把它們深深地保持在記憶里。”[2]學校開發節氣文化實踐課是對鄉土文化區域資源的一種探索,是學校對學生校園生活的一種豐富,是樹立文化自信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龍承建.論校本課程開發與教育民俗的傳承[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