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藝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也對幼兒創造力、審美情趣和個性化發展等多方面能起到輔助作用。傳統的集體教學模式已經不能較好地滿足和適應孩子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往往需要結合到班級區域活動當中。主要以小班彩泥區域活動為例,講述如何在區域活動中通過創設場景來有效結合集體教學活動與幼兒個體化實踐發展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使幼兒在陶藝活動中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陶藝教學;區域活動;場景創設;創作欲望
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離不開幼兒的動手動腦。孩子將心中美好的事物通過彩泥制作,以立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思維產生興趣和沖動,在興趣和沖動中開始了創作游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小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有限,注意力較不穩定,再加上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給平時的彩泥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1)孩子對教師活動中預設的內容點不感興趣。主要表現在:在操作中熱衷于擺弄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完全脫離老師組織的教學活動。(2)孩子活動中缺乏目的性,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3)還有部分孩子由于能力不足完成不了活動內容,難以獲得成就感,從而導致自信心的缺乏。
基于以上發現的問題,為了提升班級孩子的個別化經驗以及調動孩子們對彩泥創作的欲望,我在美工區中增設了彩泥區,并布置了一些場景,希望通過發揮場景對孩子的暗示和啟發作用來改善以上情況。現以區域活動《可愛的小動物》為例,將我在場景創設上的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一、從孩子已有經驗和技能水平出發,設計場景內容
興趣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推動器,小動物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在小班《動物的花花衣》的主題下,孩子對于常見的小動物的外在特征和習性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技能掌握上,前期通過在陶藝專室的集體教學活動中,孩子對于搓圓、壓扁、搓條等有了較豐富的技能經驗的積累。但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孩子在制作小青蛙、小雞等內容時,我發現他們在借助輔助材料、用工具方面存在經驗不足、小肌肉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如:包泡沫球時,僅僅個別孩子能自己獨立完成。大部分孩子整堂課就一直在那使勁努力地包,沒了耐心的就跑去請老師代勞了,部分堅持自己包的孩子花了太多的時間導致作品來不及完成,后面草草收場也有些失落。還有一些孩子在五官的制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眼睛的制作方法、嘴巴的方位等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個別鞏固和指導。
因此,我結合以上一些情況,決定在班級教室里為孩子們提供環境的支撐,想借助場景內容的暗示作用激發孩子多多動手去創作,從而提升他們的個別化經驗,滿足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內在需求。在和孩子們一起交流討論后,我為他們創設了四個熟悉的小動物的場景:“可愛的毛毛蟲”“小蝌蚪找媽媽”“小兔吃蘿卜”“雞媽媽和雞寶寶”。
二、場景設計要具有層次性、故事性以及目標指向性
1.層次性
面對不同的孩子,可選的操作內容和挑戰更能夠滿足所有孩子的需求。這四個場景在難易度上可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去選擇,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就感。如:做毛毛蟲、小蝌蚪就是搓圓后連接組合,相對而言較容易。而青蛙、小兔子、小雞等可以運用到包泡沫球的方法來進行創作,相對較難。孩子們可以自主進行選擇嘗試和創作。在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階段性持續玩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個體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激發了同伴間互動學習的作用。
2.故事性
要想激發孩子們的創作欲,讓他們能夠喜歡玩、主動玩,讓活動能夠延續下去,需要老師事先關注并且預設。對于小班孩子而言,他們更多的情境想象和經驗的再現來自于他們生活或者是聽過的故事情節里,這些都是他們熟悉的。所以,除了小動物的制作,這四個場景還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開放空間,具有充分的延展性。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發揮想象繼續創作出相關的其他內容。如:孩子能根據經驗給毛毛蟲做樹葉,給毛毛蟲做好吃的等;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場景中,既可以做小蝌蚪也可以做青蛙媽媽,還可以做其他故事情節中的內容等;在制作小雞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可以給小雞做雞窩、做好朋友等。在活動中有孩子會直接選擇一個場景中的動物去著手制作;有的孩子在參觀欣賞完某個場景中的內容后會指著一塊地方對我說:“我想再做一個小的毛毛蟲,給這條毛毛蟲做寶寶。”也有的表示:“我還想做棵樹放這里。”很少再有孩子徘徊在彩泥區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孩子們會很主動地將其布置在場景中,嘴里還會得意洋洋地和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在做做講講的過程中,也使得藝術活動與兒童的語言發展聯系起來。
3.場景創設可指向具體目標的達成
在場景創設之初,教師心中要有具體的目標指向,希望孩子的哪些方面通過本次活動有所提升。比如:在本次活動中,我所預設的目標主要引導孩子以圓為基礎,運用搓、壓、手捏等多種方法做自己感興趣的場景中的動物,突出小動物的外在基本特征,鞏固五官的制作以及包泡沫球的方法,體驗動手制作彩泥的樂趣。所以,在之前設計場景時就要把自己預設的目標融入進去,在此基礎上再和孩子們一起交流討論。要讓創設的場景真正成為促進孩子創作的載體和支撐,而非單單的擺設和裝飾。
三、從孩子審美及學習特點出發,充分預留場景空間
1.場景內容要多樣,空間要大
直觀、形象、表面是小班孩子美感獨有的特征。色彩鮮艷、多樣的場景能迅速吸引孩子的關注,讓孩子對其充滿向往,從而激發他們動手創作的欲望。其次,場景空間預留的要大。除了要在場景中投放些供孩子欣賞感知的作品,如教師的作品、親子的作品、個別幼兒完成的作品等,場景空間還要滿足讓全班孩子都能夠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將其直接投放在場景空間中。另外,大的預留空間也利于教師在開展活動過程中的靈活調整。可以隨時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和內容來改進場景的布局,不用為了需要臨時投放一些材料,而糾結要舍棄或拿走哪里的一些場景內容,這樣場景中的層次性也會保留得更好。endprint
2.場景設計空間上要注意美感的搭配
小班孩子對物體的美感和形象思維還處于啟蒙階段,雖然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是還沒有能力去表現。所以教師創設的場景本身也能推動孩子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是孩子發現美、感受美和欣賞美的一個載體。所以,在本次場景的設計上,我除了利用柜面投放了四個主要的場景,還借助窗邊的展示架以及師幼共同創設的“大樹”等在視覺上從高到低給了孩子視覺沖擊,給孩子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動物大樹林”的環境體驗。每當個別化游戲時,孩子們都非常愿意去彩泥區,在那里摸摸小猴、動動鳥窩、拉拉柳條、玩玩彩泥。另外,場景中的各個內容也要注意空間層次的搭配,避免作品都在同一水平線上平鋪在一起。如:可以借助小山、樹、草地、房子等體現場景空間的層次性,使得場景更飽滿。如:小山、房子、樹等在空間上相對比較高大,孩子制作的作品則處于中低的空間層次,而草地、池塘等是處于最低的位置。有了這些“配角”的陪襯后,便能彌補小班孩子制作出的東西相對比較小且不夠美觀的問題了。
就這樣,場景中的作品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孩子們的創意想象也逐漸顯現。看,幽幽的“玫瑰花小兔”,她在完成了小兔頭的制作后還做了朵玫瑰花戴在了小兔的頭上,讓小兔子更漂亮了;一旁的妍妍同樣做的是兔子,但她則用牙簽連接兩個泡沫球,完成了一個有身體的“升級版小兔”,除此之外還給小兔子做了一棵紅色的樹;洪洪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場景里做了一只“扁扁的”青蛙,和別人用包泡沫球的方法做的“圓圓的”青蛙都不一樣。在分享時,他告訴大家昨天他做過了“圓圓的”青蛙,這次他就照著旁邊掛著的步驟圖自己嘗試做了個扁扁的青蛙;還有欣欣做好小雞之后,還給小雞做了個雞窩,又用黑色的彩泥做了很多小點,她說:“這是蟲子,給小雞吃的。”涵涵在和大家介紹自己的小蝌蚪時,特別自豪地說:“我還給它做了個耳機。”孩子們的想象力無邊無窮,每次在彩泥活動的分享環節,我鼓勵孩子自己上來和同伴介紹、分享創意和成功的體驗。雖然小班孩子的語言相對簡單、稚嫩,但每一次的分享也總有讓我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受。
慢慢有了場景創設后的彩泥區成了孩子平時最愿意去摸摸、看看、講講的地方。通過這次的區域活動,孩子們不僅在各自原來的基礎上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伴間的經驗也得以共享。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在輕松、自由、美好的環境中體驗到彩泥創作的樂趣以及收獲來自同伴的認可和掌聲,從而激發下次創作想象的熱情。
捏泥是快樂的,那彩色的、軟軟的彩泥在孩子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或圓或方或扁或長,這神奇的變化帶給孩子無窮的快樂。我們可以通過場景的創設為孩子提供支撐,點燃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孩子們通過游戲彩泥,將天真爛漫、粗獷豪放的造型帶入自由創作中,記錄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獲得情感的發泄和自由創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為開啟幼兒智慧大門的鑰匙,促使幼兒自信、富有個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雄英.基于創新思維的陶藝課程教學探究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5.
[2]梁海雪.關于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思考[J].瓊州學院學報,2008(S1).
[3]孫卓.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J].中國校外教育,2015(17).
[4]韓永媛.小區域大學問[J].教育教學論壇,2014(47).
[5]譚曉燕.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探索[J].科技展望,2016(2).
[6]吳娟.美術區域活動中提高幼兒創造力的有效措施[J].才智,2016(5).
作者簡介:趙麗娜,女,1988年8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學校:上海市青浦區徐涇第二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