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蘭
摘 要:人文底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表現在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個方面。豐厚的人文底蘊使初中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從幾方面談談初中生人文底蘊的培養,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二。
關鍵詞:人文底蘊;核心素養;初中語文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它所誕生的璀璨文化如恒河沙數。比如,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古詩詞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經歷了無盡歲月的打磨,到今天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以其強大的感染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受到鼓舞并為之奮斗,是我國文化史上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在這些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作為一名語文教育者,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璀璨文明所產生的巨大感染力呢?
一、在不斷地誦讀中培養深厚的人文積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校及教師為了在傳道、授業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采取了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教材要求的知識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在尊重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輔導作用,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因此,教師應該時刻把握教學的重點,使學生不要在娛樂中忽略傳統文化知識的強化記憶。
能夠編選入我們教材中的篇章,都是歷經無數歲月的考驗后被教育工作者仔細、認真地篩選出來,對于我們充分理解、掌握語文知識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尤其是那些要求背誦的篇章,幾乎囊括了所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成果,是精華中的精華。在強化記憶的基礎上,學生不僅能夠對歷史、文學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了解,還能在無形中增加自身知識的廣度與寬度,在寫作的時候能“有話可說”,且能夠表述地“條理分明”“有深度”。
所以,在教師進行娛樂式教學的時候,對于需要記憶的精彩篇章內容,必須讓學生熟練地誦讀,只有足夠的知識積累、素材沉淀,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對其自身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在字里行間感悟人文情懷豐富的內涵
人文情懷使學生能夠用心地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認真地感悟身邊的事物,因此,學生的情感世界會隨著無數的情感體驗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進而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了良好的感知力。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重視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文情懷源于古代傳統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展現了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遠大抱負與追求;“士為知己者死”是對朋友的信義,表現了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文人志士為了胸中那份人文情懷不惜灑熱血、拋頭顱,用生命和熱血鐫刻不朽的豐碑。人文情懷中那些極為豐富的內涵,在語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通過對課本內容的朗讀、文章思路的梳理,學生很容易便能察覺到文中濃厚的人文情懷。比如,朱自清的《春》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表達了對春的喜愛、贊頌;曹操的《觀滄海》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與波瀾壯闊的大海緊密聯系起來,展現了其凌云壯志。
通過人文情懷的培養,學生逐漸產生以人為本的意識,能夠在學習、生活中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同時,在相處的過程中,他們自身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在當前形勢下,人文情懷的培養使語文教學與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在積極的人文情懷氛圍中,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為人處世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三、在反思中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反思與探索,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取豐富的知識,還使他們積累了許多生活技能和學習方法。比如,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篇文章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教導兒子要從淡泊、寧靜中修養身心,在該文中,諸葛亮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強有力的教導。通過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學生既能學會有效學習的方式,又能在學習、生活方面做到“戒驕戒躁”,十分有助于自身良好性格的養成。
在對經典篇章學習的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課后認真地進行反思活動,讓他們在反思中熟悉文章所用的描寫手法及表現形式,從而發現、欣賞藝術表達中的“美”,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總之,豐厚的人文底蘊既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文學作品中的高尚情操,又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學素質及思想境界,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劉煥煥,張惠.建立期中考試制度,促進高校學風建設[J].亞太教育,2015.
[2]袁連.魏晉南北朝瑯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 2011.
[3]谷明磊.運用誦讀法改善農村中學文言文教學狀況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馬伊笑.淺析人文關懷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6-158.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