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遠
摘 要 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革命”,同時是在傳統的金融體制不斷改革前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民間訴求突破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進行金融行業普惠金融改革,從而促進農村普惠金融更好地發展。本文以互聯網金融為研究對象,主要對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農村普惠金融 探討
一、前言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更民生、更普惠的金融制度,通過利用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金融行業專業水平進一步提升,有效擴大農村金融交易邊界,為農村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目前,我國農村的普惠金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比如P2P網貸平臺的出現,成功實現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逆襲,銀行積極開發P2P網貸平臺,比如開鑫貸、金開貸、民生易貸等,在互聯網平臺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進行農村普惠金融創新,這樣做不但可以有效解決農村金融的普惠問題,還有助于開拓新的收入來源,積極推動互聯網金融的興起。
二、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闡述
金融普惠指的是真正實現了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在農村有金融需求的前提下,不僅可以通過市場手段來獲得金融服務,還可以使每個有金融需求的人員都可以享受金融服務待遇。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方面體現在農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金融服務不僅包括存取款、支付等業務,還包括保險、農產品期貨、證券等金融服務,其服務模式也實現了傳統銀行網點服務方式的有效創新,在互聯網技術的大力支撐下,用戶可以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多種現代化渠道來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體現在農村融資的可獲得性,融資內容不僅包括了貸款服務、產權貸款、小額擔保貸款、金融扶持貸款,還包括了眾籌、P2P網貸等內容。[2]
三、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有效提升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目前,我國在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中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來實現農戶普惠金融的:一是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途徑來獲取存取款,轉賬的多種金融服務;[3]二是農戶利用移動終端來獲得支付、金融產品購買等金融服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
經過2012年我國農村地區手機普及率調查發現,農村地區手機普及率為76.3%,然而計算機的普及率僅為8.2%。由于手機終端具有可移動性的優勢,因此在農村地區金融交易過程中,其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所以利用移動終端可以有效降低農村地區的金融交易成本。所以,需要在農村地區全面展開手機銀行服務活動,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問題。
利用手機銀行為農村地區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相關工作中的難點在于現金存取問題,積極使用“手機銀行+代理商”無銀行網點模式,其主要利用原理是:移動運營商為手機銀行提供虛擬賬戶,在此基礎上,如果客戶想辦理存取款業務,則刷一下手機即可,此時銀行自動從代理商賬戶扣除相應金額,將其作為客戶存取款資金。客戶存入現金額由代理商保管,以此來抵消客戶在移動運營商賬戶中的扣款。[4]目前,這種模式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充分發揮移動終端的優勢,還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地區農合機構金融服務工作,及時將網點服務變為農戶線下體驗,只要線下體驗店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幫助農村地區用戶完成存取款、支付、轉賬等多種業務,有效提升了農戶的體驗。
另外,農村用戶也可以利用互聯網來進行金融普惠,比如支付、購買金融產品等。這樣做可以促進農村商業銀行、基金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長期合作,例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及時向農村用戶提供惠農通服務,并為銀行推出了非現金支付的金融服務終端,實現了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自助服務網絡的全面普及,并協助銀行建設取款系統,從而對農戶實行電商服務。農戶可以利用支付寶來購買余額寶,加強了第三方支付和基金公司的友好合作,及時為用戶提供更多便利的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大大提升了農戶融資的可獲得性
互聯網眾籌融資、P2P網貸、農戶貸款平臺等的出現,更好地解決了農村地區信息流動困難的問題,大大提升了農戶融資的可獲得性。
由于P2P網貸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中呈現出創新性特征,同時還具有金融普惠精神,農戶利用互聯網金融來解決融資問題,從而最大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及時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足,利用互聯網進行網上股權融資,比如天使投資,為農村用戶提供了更多便利,眾籌融資也不再受物理距離的限制。關注三農問題,將更多的便利性金融服務帶給農村地區用戶,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幫助用戶有效解決農戶融資困難的問題。[5]為了大大提升農戶融資的可獲得性需,要認真做到以下幾點:重視移動運營商在農戶融資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手機實名制的前提下,通過利用手機通訊錄、短信記錄、通話記錄等來掌握用戶核心關系。隨著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金額服務在網絡中得到體現,部分消費都通過手機進行,用戶手機中的信息可以作為用戶信用度的評定標準,繼而大力開展信貸業務。利用用戶關系網絡對農村借款用戶的違約以及風險行為進行有效控制,與此同時,還可以對代理人或者代理機構的日常經營行為進行監督。
解決農村普惠金融問題需要借助大數據,加強對大數據的應用,尤其是在客戶賬戶、資金墊付、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提高重視,及時利用大數據科學評估農村客戶的還款能力,同時還要大力挖掘農村地區的非結構化信息,比如商業銀行客戶經理、代理機構、農村信用社等系統有關信息,從而為更多地了解農村地區不同客戶信譽度,通過客服音頻、網上銀行記錄、網點視頻等方式來進行非結構化金融服務數據分析。
四、結語
在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要想有效解決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問題,就要加強對第三方平臺、移動終端、大數據的應用,及時實現金融網絡服務,有效整合互聯網金融各個部門資源,明確普惠金融服務路線,銀行要加強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構建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將農村商業銀行打造成線上與線下、實體與虛擬服務相結合的現代化金融服務機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惠民、利民。
(作者單位為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參考文獻
[1] 羅婷婷,張藝.互聯網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實現路徑研究——基于重慶農村金融服務的調研[J].金融監管研究,2014 (12):95-106.
[2] 王婷婷,楊亮.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互聯網金融的運用視角[J].華北金融,2017(1):44-49.
[3] 陳亮,黃賢哲.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的農村普惠金融建設路徑研究[J].特區經濟,2017(8):24-24.
[4] 李敏.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機制、難點及對策[J].浙江金融,2015(12):14-19.
[5] 錢娜,占麗.完整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研究——基于金融倫理視角[J].中國商論,2017(9):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