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社會工作優勢視角,在突出留守女童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家長培訓、朋輩引導、社區參與、充權等方式,不斷改善留守女童家庭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促進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 優勢視角 留守女童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提出
(1)留守兒童群體巨大,是高速城鎮化進程中持續的現象。2016年9日,民政部首次對外發布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目前我國16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有902萬人,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無人監護的36萬人。根據摸底排查數據,從年齡結構看,6到13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達到559萬人,占全國總數的62%。
(2)農村留守女童家庭監護缺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據調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 , 留守女童占到了 46.29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女童在農村社會中大部分處于邊緣地位,有一些甚至遭遇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近年來,農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猥褻的新聞多次被媒體報道。其中大部分受害者處于監管缺失中。農村留守女童的監護情況、教育狀況、法律保護情況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3)家庭教育對留守女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出生起,就以家庭為主要生活空間,兒童要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生活保障、發展自理能力,形成基本的認知和性格。由于眾多農村留守女童成長中完整家庭的環境受到剝奪或削弱,甚至有的兒童生活在殘缺或問題家庭中,使得這些留守兒童有可能出現性格上的孤僻,進而出現厭學、曠課、網癮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單親或托管的兒童,由于對外界事物缺乏判斷力,又沒有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導,在社會上不良分子的誘騙和縱容下,不由自主地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目前農村初中不斷下降的初中升學率正是這方面的體現。
(4)學術研究對留守兒童特別是留守女童主體性的忽略。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名詞開始出現在媒體上,然后這一名詞被快速建構,成為近千萬父母進城務工的孩子的統一稱謂。在這一標簽下,“留守兒童”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但是群體形象卻逐漸被固化。可憐、無力、自我意識不強、自控力不好等帶有劣勢含義的詞語成為了留守兒童的集體形象。而女童作為農村中的邊緣群體,在社會中更是以柔弱、無知甚至受害者為主要的形象。筆者認為,留守女童需要社會的關注,需要來自政府的機制的保護,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以這些外在幫助為基礎,我們還要回到個體和個體所處的環境中去尋找強有力的支撐,才能讓留守女童真正成長,而強化和優化家庭教育是主要途徑。
2優勢視角作用的原理
優勢視角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建構主義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社會工作服務的一種思維和過程的總和。它與常用的“問題視角”最大的區別在于,注重案主和周圍環境的優勢資源,嘗試通過注重和發展這些優勢來促成案主的成長以及問題的解決。該視角目前在國內得到較多重視,許多學者努力將其引入到不同的群體中,特別是一些被社會定義為弱勢、邊緣的群體中,通過實務檢驗,不斷呈現出好的效果。筆者在思考留守女童家庭教育這個主題,認為應當在外界幫助的基礎上,為個體充權,鞏固個體環境的內生力量。
2.1每個個體 、團體 、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
任何一個案主 ,都有他們的財富、資源、智慧和知識。優勢視角就是要甄別且尊重這些有可能用于扭轉不幸、對抗疾病 、達到目標的力量和資源。社會工作實踐者在傾聽案主的故事 、敘事和陳述時,不僅要表現出興趣和尊重, 而且協助他們發現被忽略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相信他們可以發現和利用自己或周圍的資源超越困難并致力于轉變和成長。
2.2創傷、疾病和抗爭都具有傷害性, 但它們也可能是挑戰和機遇
問題思維一般認為遭遇傷害的個體很難獲得自我恢復的可能。優勢視角認為 ,在這些不幸中, 個體學習技巧,發展出能讓自己在其中生存,同時具備了承受生命之重的能力。當然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個體都希望能避免創傷,但很多的不幸客觀存在。為了讓案主能在不幸中成長,就要敏感識別案主面臨不幸并戰勝不幸的力量。即使是很微小的事件,也要對案主抱有較高的期望 。這意味著在幫助案主發現優勢,同時也在創造一種優勢和希望。
2.3所有的環境都充滿資源
每一個環境之中 ,個人、集體和社區都會有一些被忽視和沒有被開發的東西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都會有一些個體急需的知識、勇氣或資源。而這些資源通常存在于社會群體意識之外,而且 ,這些資源大多未被利用和開發.優勢視角的社會工作原則相信案主理解自己的優勢,同時有意愿和有資源來幫助自己 , 也可以把一些優勢利用和轉介到其他方面。
3優勢視角下留守女童家庭教育對策
(1)開展留守女童家長優勢視角教育,給予女童更多關愛
以家長學校為平臺,以優勢視角為基點,增進留守兒童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認識,從有益于女童成長的角度,采取各種措施為女童提供可依靠的家庭環境。
在家庭中加強留守女童主體性的教育:人的主體性,也稱自我意識,是指人自身能夠自覺 、主動地認識和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這是個體的核心 ,是人作為主體表現出來的最明顯、最鮮明、最集中的品質。要讓個體感受到力量,個體首先是能夠自我感覺的。即在家庭中,留守女童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包括自我的身體、意識、語言和行為。她能夠在關于自己的決定上擁有自我的決定權,培養自立自強的品格。這要求家庭成員在與女童溝通時,要充分體現其主體性。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由祖輩進行監護的女童,父母也應該和祖輩達成共識,通過電話與網絡不斷強化女童的主體性。
弱化問題,強化優勢:留守女童的家庭成員應達成共識,改變粗暴的教育方式,在留守女童遇到問題,感到苦悶和難受時,要給予及時的關注。同時,給予合理的宣泄機會,并不斷幫助留守女童認識到她身上所具有的力量。可以從女童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聊起,讓其感受到自身的力量。
(2)整合資源,引導留守女童認識朋輩的力量:據調查,留守兒童大部分與自己的同齡伙伴關系非常緊密。朋輩群體成了影響留守女童的重要方面之一。女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不是要去評判朋友的好壞,而應該從正面入手,尋找那些給過她幫助和力量的朋友,并強化這種關系。挖掘留守女童利用優質資源的能力。
(3)提供機會,促進參與:學校和社區要不斷創造機會,充分了解社區的優勢資源,挖掘積極的力量,促進留守女童從家庭走向社區,從感興趣的領域獲取力量。如廣西一些山區,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建立了民間傳統技藝興趣班,讓留守兒童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在參與中不斷強化留守女童的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
(4)開展感恩教育,樹立責任意識: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在家庭教育中強調“自立自強就是最好的感恩”,為留守女童“充權”,樹立責任意識,注入積極向上的能量。
綜上,優勢視角是一種較大程度地釋放案主力量的理論取向,對于開展農村留守女童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幫助。希望留守女童在全社會的關心下,在社會工作,自我意識不斷豐滿,并能把握和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樣擁有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蘇明, 1985-,講師,廣西貴港人,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教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
參考文獻
[1] Saleebey,D.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M].李亞文,杜立婕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灣: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3] 趙茜.后現代社會建構主義對社會工作的影響[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