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醫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一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如何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探索出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習動機,促進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習慣,實現高效課堂,是應重點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針對混合式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策略進行分析,指出混合式課堂活動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及采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學習策略 醫學英語 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7〕124號)文件指出,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醫療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隨著國際醫療技術相互學習的加快、醫學理論研究的國際化進程加速,醫學英語成為了全球醫療領域交流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并反映中國醫學人才培養能力的醫學高職人才,我校開設了醫學英語課程,并針對學習者在職業環境中的跨交際、閱讀等能力培養,制定了相關的課程教學標準。
互聯網信息技術正以裂變的速度快速發展,其豐富的資源帶來的不僅是獲取知識途徑更加快速簡單或者單純的知識爆炸,更多的是知識碎片化。碎片化學習一個顯著的缺點是快餐式知識獲取,通過大量閱讀并不能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聯系,從而出現了雖然花費了不少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卻不明顯的情況[1]。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導致知識爆炸信息時代,如何將學習資源高效轉化為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正是目前教學過程需要思考的問題。混合式學習為學習者優選在線學習資源、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有效學習能力提供了一種解決路徑。
Harriman將混合式學習定義為一種結合了各種交互因素,為參與者提供有效學習體驗的學習環境。它通過融合了線下課堂和在線指導活動的優勢來實現預定教學目標。Garrison和Vaughan認為,混合式學習是一種基本的重新設計,它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結構和方法[2]。混合式教學的課堂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為教師,主體為學習者,即課堂的雙主體性質。在此環境下,能夠充分發揮教師和學學習者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主動性。混合式學習模式解除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強調課堂團隊學習和課外自主學習的融合、進一步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
本課題前期做了以小組學習和PBL教學為基礎的醫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構建與設計,形成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教學框架[3],其基本理念為網絡與移動學習,基本特征為小組協作與評價,將課堂與課外學習融合為一體,形成適應我校當前環境下的新的教學模式。該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前準備、課堂討論和課后鞏固三個階段融合為一體。課前階段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主題,小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線上自主學習活動為主;課中小組線下進行討論、學習主題活動與活動評價,課后小組線上線下完成課堂提出的問題。教學實踐效果明顯。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習者學習的引導固然重要,然而,教師在引導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幫助其鞏固舊知識,并實現新舊知識的關聯同樣重要。一方面,教師在進行知識引導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習者如何高效獲取有效知識,并將這些資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學習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要專注于對獲取的新知識進行深刻理解并批判性地進行思考;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熱情;學會檢索、甄別和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堅持學習習慣的培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基于此,本文從學習目標確立、資源選擇、策略制定三個方面對混合式教學課堂中的學習對策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實施建議。
一、學習目標的制定
一般而言,學習者會帶著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進入課堂。很長一段時期內,由于來自于教師和學校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者自身建立的目標無法融合并提升到新的層次,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者慢慢忽視了自我設置的學習目標,逐漸淡化符合自身發展的多層次目標體系意識。體現在課堂表現中就是學習者不具備明確自身學習目標的各項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驅動學習者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的最大動力。只有確定了自己在課程中的學習目標,才能增強自身的學習效能感,才能展示出積極的學習行為表現。
混合式教學中學習策略制定的第一步就是要指導學習者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習者確定自己通過每次課應達到什么樣目標,培養什么樣的能力等,理解自我目標是否與教師定的目標相適應,設置合適的課堂學習目標。只有合適的學習目標,才能為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提供有效的激勵和刺激,幫助學習者以自我目標來引導整個學習過程,充分調動學習者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使其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進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學習資源的選擇
多數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只重視教材內容而忽視其他如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在其潛意識當中將學習資源等同于教材或者相關的教輔材料。即使面對來源于互聯網各種形式的豐富資源,學習者卻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將這些知識合理利用到學習中去,在目前的形式下,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這就導致他們對于教師提供的教材、學材、輔助學習資料等,能夠從容熟練地進行整理并機械地識記這些材料列舉的知識點,而不能舉一反三地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在生活實際中去。學習者因此失去了學習的根本目的,無法獲得相應的學習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具備“系統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不具備重構自我知識體系的學習整合能力。在學習中具體表現為不能查找到和課堂學習目標相關的有效資源,或者不具備將各類學習資源進行分析再整合的能力。
混合式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習者作為活動的主體,應參與活動過程:如資源的查找、獲取、收集、整理與分析。但是我們以往的學習資源常常是由教師整理好以后直接提供為學習者的,即老師提供了什么樣的材料,學習者無需加工,亦無需思考,只需要被動地機械地去學習這些材料即可,沒有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也缺乏教與學之間的融合,
這樣的學習模式導致學習者獨立獲取資源的能力嚴重缺失,對自己學習需要判斷的能力嚴重缺失。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之一,應指導學習者查找、搜集、甄別、獲取、整合達到學習目標所需的各種學習資源。學習者應明晰資源結構,了解資源之間的聯系,懂得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資源、同時能夠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便于學習者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強化與重構,提高學習者深度學習的能力。學習者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利用互聯網獲取完成課堂學習目標所需材料的檢索能力,懂得根據學習目的進行資源甄別篩選,學會將網絡資源整合至自己的學習要素中去,能夠運用共享學習資源拓展學習領域,豐富自身知識體系,不斷修正完善知識架構。
教師應以學習者的視角去考量學習資源的篩選、利用與整合,指導學習者學會根據教學主題通過刪減、增加、改進和補充學習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習者通過質疑、要求和建議來檢驗、修正和豐富學習資源。教師可以鼓勵學習者合理利用圖書和在線共享資源,并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習情境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資源的整合。
三、學習策略的制定
目前,多數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進行的。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缺少的是平等關系下的互動交流,無平等的參與關系,學習者無法擺正自己的主體位置,也就沒有了探索與思考學習內容及方式的動能。學習者之間也同樣缺少了交流、協商與互助,之間無法進行相互學習與討論,無法發現同伴的閃光點,也就無法感受學習過程中自身的付出感和成就感,不能根據學習情境和學習目標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正是在這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的影響下,學習者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缺乏自我學習的主體意識,不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持久的學習專注力,不具備充足的自信心和自我感知的效能感,不具備完成學習任務所有的學習資源整合能力、良好的學習策略和高效的學習方式。
要高效地進行學習,首先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方法與策略。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主動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學習者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學習動機即自主學習的激發力是內向的,需要學習者自己去激發,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狀態,設置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內在動力的激發。其次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協作學習,其關鍵因素為學習者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協作學習中并能夠意識到自己對于小組協作學習的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教師可以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例如談話時討論、合理的提問等,從而提高學習者在小組學習中的參與積極性。再次,教師要創設情境,為學生設計真實情境下的討論主題,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幫助學生具體分析和處理問題、內容和情景,并為學生提供各種操作問題、解釋問題和驗證結論的機會。學習者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及情境探究等學習方式與途徑逐漸培養自我學習意識,提升學習反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個人學習過程管理,積極開展學習評價,形成學習改進的良性循環,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形成屬于學習者自己的個性化學習體系。
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的學習革命是深遠的、長期的。醫學英語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一個探究式學習過程,如何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探索出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習動機,促進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習慣,實現高效課堂,仍然是醫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承博,李小平,趙豐年,張琳.大數據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