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如:學校很熱心,企業很冷淡,政策少參與等現象。針對問題作者提出了系列對策,如:高職院校切實履行好育人職責、政府部門認真履行調控職能、行業企業用心履行社會功能,為職業院校做好產教融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問題;對策
當前,優質專科高職院校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不管是國家級批次還是省級批次,此次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在產教融合上有所突破。而產教融合涉及到多方利益主體: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政府部門、商業協會等等,特別是高職院校、行業企業與政府部門在產教融合之中的關系最為緊密。產教融合是否成功,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是否均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產教融合在實際操作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系列對策,為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提供參考。
一、產教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校企對產教融合冷熱不均
盡管國家和政府都陸續出臺了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是“學校熱、企業冷”,學校的勁頭比較足,但企業往往是走走過場,并沒有實質性的參與。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導致此類現象的出現。
第一,企業對產教融合認識不足。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獲取利潤,企圖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較大的回報。而實際上,人才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和學校合作培養人才,需要持續的投入和較長的時間,而結果是聯合培養的人才可能用起來并不順手,企業不愿意承受這樣的風險。因此,企業寧愿在社會上招聘所需崗位的員工,而后經過短期的集中培訓,照樣可以達到企業用工需求。第二,企業對高職生的技能認可度不高。學生在企業的實習過程中,工作內容往往是簡單的、機械的、沒有技術含量的重復性勞動,而對那些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并不會安排學生去做,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對高職學生所學的技能不夠信任,也不愿意讓學生參與這些技術工作中,企業可能有“自私”的心理因素作怪,不是自己企業的員工,企業往往不愿意學生學到自身企業中運用到的技術。第三,企業的行為缺乏制約體系?!皼]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由于我國的制度體系等因素的影響,產教融合主體還局限在學校和企業兩個方面,主要依靠這兩方協調,政府等相關部門介入不夠,產教融合的雙方主體的責權利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指導,企業甚至只是表面上的答復,沒有實質性動作,其并沒有發揮主體的應有作用,而處于被動的狀態,這就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干預監督,效果會大不相同。否則,產教融合只能流于形式。
(二)校企缺乏主體責權利界定
由于我國在產教融合方面起步較晚,既缺乏理論研究,又缺乏實踐借鑒,導致對產教融合雙方主體責權利的系統而有效的界定很缺乏。到了需要履行職責的時候,主體雙方往往無所適從,影響校企深度融合。
第一,校企主體職責不清。部分省市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產教融合做得相對較好,如廣東省部分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的制度上,也有規定哪個學期在學校學習,哪個時間段在企業鍛煉。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企業層面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合作效果。這與產教融合在雙方主體職責方面缺乏明確的劃分,實踐效果缺乏可操作性的考核方案有關。因此,產教融合雙方主體職責應該明確且易操作,教學與實踐效果都要有可行的細致的考核方案,并且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系列政策,激發企業主體責任的發揮。第二,校企主體職責發揮缺乏制度保障。我國對產教融合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滯后,往往是先實踐后總結。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高職院校一般是分析國內外高校的一些先進的做法,如德國的“雙元制”,然后結合國情校情,聯系企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一些培養方案之類的文件。但是,這類的培養方案缺乏完整性和針對性,只是一些表面的一些總結,缺乏深層次的理論支撐,更沒有對校企雙方培養人才質量的標準和約束機制,不利于產教融合的長遠發展。
(三)學生轉換為員工的差異比較明顯
學生轉換為員工的差異是指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素質與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之間的差異。該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對社會需求缺乏深入細致的調研,或者雖有較深入的調研,但由于學校軟硬件條件的制約,培養的學生不符合市場的需要。有的職業院校雖然與企業實現了產教融合,但是由于校企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學校設置的專業、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另外,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企業智能化越來越明顯,產業轉型快,技術更新快,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斷地改變,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往往難以跟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畢業即失業”、“一用就過時”等現象嚴重,這些都導致了學生素質與員工素質之間產生較大的差異。
另外,職業院校之間發展水平不同,采取的產教融合的具體模式也不相同,這些差異不利于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和借鑒。再者,在一個地區愿意接受產教融合的合適企業并不是很多,這就會導致職業院校之間暗地搶奪企業資源,或會導致部分企業疲于應對職業院校的各種安排,不利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產教深度融合的對策探討
產教融合涉及到多方利益主體: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用人單位等。要想產教融合達到理想的效果,那就必須均衡各個利益主體的關系,厘清各利益主體的責權利,實現利益各方的共贏。
(一)高職院校切實履行好育人職責
高職院校是主要的辦學主體,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所以,高職院校培養人才需要與市場需求接軌,認真務實地到行業企業中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了產教融合更好地開展,高職院校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較深厚的理論功底,更需要教師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修養,能夠兢兢業業,認真用心教書育人,逐步縮小所培養的學生素質與社會需求員工素質之間的差異。高職院校在實施產教融合的時候,需要注意培養人才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某一項專業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將人培養成某項技術操練的“機器人”。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開設課程的時候,不僅要開設專業技能課程,還要注重人文素質課程、通識課程,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工作內容對接,并建立合適的有效的課程考核方案。在實施產教融合的時候,高職院校的領導需要高度重視,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充分挖掘自身和行業企業的優勢資源,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外,高職院校不得片面追求產教融合的數量,而應在質量上狠下功夫,注重與行業企業、商業協會、政府部門等多方主體進行研討,合作共贏,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標準、師資隊伍培養等達成共識,以達到可持續的深度融合與長遠發展。
(二)政府部門認真履行調控職能
政府部門在產教融合中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第一,政府部門應積極投入到產教融合之中,積極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制定相關政策文件;第二,政府部門應加強產教融合的監督和指導,并成立專門的部門來監管產教融合的實際運行;第三,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產教融合優惠政策,如:減免稅優惠、政府補助等,優惠政策一旦制定就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且不可推諉扯皮,以實際行動推動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之中。
(三)行業企業用心履行社會功能
行業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在社會上立足,為社會做貢獻。同時,行業企業要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人才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從這方面來說,行業企業需要肩負起與高校一起培養人才的職責。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政府部門起著調控作用,而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則是產教融合的直接參與者,兩者的融合深度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的培養質量。因此,行業企業首先需要端正態度,與高職院校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其次需要與高職院校一起商定產教融合方案,方案一定要具體可操作,實踐方式、實踐師資、實踐時間、實踐內容、考核方案等都要進行充分細致的討論;最后需要與職業院校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達到雙方互利共贏。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332000)
參考文獻:
[1]賀偉,李艷文.市場經濟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統整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4,08:75-80.
[2]賀星岳.現代高職的產教融合范式[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06).
作者簡介:
譚玉林(1981—),男,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高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