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瑩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在物質條件日趨富足的今天尤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兒童眾多的農村,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作者認為音樂最能打動和陶冶心靈。而陳舊的音樂教學模式應被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所取代,不再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而是以學生的審美體驗為核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可是新課程改革對于農村中小學來說面臨著一個嚴峻的考驗,農村中小學專職音樂教師很少,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教學設施落后,學生差異性過大。這些不利因素,將直接影響課改工作的成效。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應怎樣擺脫這種困境呢?在此,作者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107-03
一、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用體驗的方式學習音樂
音樂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方式。音樂學習原則上是不能依靠講授的,因為講授這種方式完全與自身的體驗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體驗是人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體驗還泛指親身經歷,從親身的經歷中感受真、善、美,鑒別假、惡、丑。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注意兩點。
1.重視體驗的獨特性
同樣一段音樂,不同的人聽是不同的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不要用過多的講解代替學生的聽覺,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聽覺和感受,而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不同的見解。比如,在欣賞音樂《梁祝》時,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感覺很悲慘、很凄美。”那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如果立即將所謂的“正確答案”告訴他們,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但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就停止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不要拿出所謂的“正確答案”,任何武斷的“仲裁”都會束縛學生的手腳,熄滅想象創造的火花,通過學生體驗后得到的理解,會在學生的腦子里扎根,那比按照教師的指令,循規蹈矩地重復千百次逐漸形成條件反射所取得的東西更有價值,因為想象創造的欲望是生命最有亮度的顏色。
2.重視體驗的過程性
體驗是在過程中實現的,沒有過程就談不上體驗,尤其是情感體驗。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音樂內涵。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才會成為可能。比如,在學生唱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可結合彝族人民的竹竿舞進行教學,真實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他們把快樂的體驗轉化為優美的歌聲,自然而然地把歌曲中特有的節奏演唱出來了。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統一的活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智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機結合,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根本任務。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在課改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地攝取知識,在參與中求得成功、得到滿足。而音樂課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獨立探究的能力尤其重要。
1.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教育家夸美鈕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可以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為此,課堂的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節奏是音樂作品的骨架,在以往的音樂課中,節奏練習只是把音樂作品的典型節奏摘出來,讓學生聆聽教師拍出的音響效果,學生模仿,學會拍節奏,這樣學生往往感到枯燥呆板。對此,我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嘗試。比如,成方圓等演奏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是一首打擊樂曲,這首樂曲使用的是用一些廚具:鍋、碗、瓢、盆、菜刀、鏟……菜刀切菜的嚓嚓聲,鏟子炒菜鏟鍋的聲音……這些自然的聲音,經過重新組合加工、創造,組成了優美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學生欣賞完后,深受啟發,教師再及時引導,講解有關知識,總結規律,播放教材上的樂曲讓學生拍出節奏。通過集體、分組、個人多種形式反復練習,絕大部分學生都較好地掌握了節奏的要領,通過個別輔導,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當堂掌握。接著教師出示畫有閃電、雷鳴、風、下雨的自然情景作為課下作業,每四人一小組,商量尋找材料,創作節奏類型到課堂中進行表演。用什么節奏類型來表現出刮風、閃電、雷鳴、雨的過程呢?這就把學生從課堂中成為被灌注知識的袋子的情境中解脫出來,自己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2.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會學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使這種動力持久,關鍵還在于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而且要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獲得知識的能力,指導他們會學。
怎樣使學生掌握學習音樂的科學方法呢?比如舞蹈的教學,我按類型施教,同類舞蹈選取典型進行解剖,讓學生學習動作,把握要領、找出規律,熟練以后再舉一反三,從而掌握同類舞蹈的跳法。如蒙古族舞蹈的教學,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特點粗獷、豪放、舒展大方,充分展現了草原的寬廣遼闊,同時代表著蒙古族人民的性格。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硬腕、硬肩、騎馬、揚鞭、擠奶等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動作。如講硬腕時,應該四指并攏,大拇指與手掌垂直成九十度角,手心向下,胳膊伸直,手臂帶動頂手腕一上一下,就像雄鷹在天上飛翔。教學生練習時,教師要講清楚動作要領,示范準確、到位,這有利于學生模仿。非專業音樂教師可通過DVD學習各類舞蹈,然后在課堂中直觀地、面對面地給學生表演,學生隨著老師一起邊歌邊舞,也可以自由地創編自己喜歡的動作,分成小組討論并進行表演比賽,在掌握基本規律后,學生就能隨心所欲地跳出蒙古族舞蹈。
3.因材施教,讓各類學生都能夠主動學習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和要求,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既有統一的要求,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揚長避短、長善救失,使他們的長處得到主動的發揮。有的學生表現具有明顯的“興奮型”氣質特征,反應速度快,愿意表現自己。教師要注意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同時又要采取“以動制動”的教法,巧妙地指出他們的高聲喊唱、氣壯如牛,但不注意音準,甚至跑調的毛病,鼓勵他們演唱、舞蹈規范到位。對“抑郁型”學生則以鼓勵為主,幫助他們克服害羞的心理,充分肯定他們的進步,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我教過這樣一位學生,音樂課上唱歌不張口,跳舞不動手,多次談心無濟于事,但有一次講到中國京劇時,她竟然回答了我提出的好幾個問題,我帶領學生們給了她熱烈的掌聲,她激動地流出了眼淚,她哽咽著說:“京劇是我媽媽閑暇時的最愛,我時常聽到媽媽在哼唱京劇,她也給我講過一些有關京劇方面的知識,可是我媽媽卻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喪生……”通過這次與她的交流,她從此放下了思想包袱,在同學們的鼓勵幫助下活躍起來了。
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都是主動的、積極的,容易入心入腦,感染力強。被動的學習往往是膚淺的、表層的,感染力很薄弱,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采取抵觸、抗拒的態度。“要我學”和“我要學”的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們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試著扮演學生“學習伙伴”的角色,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能讓學生說的教師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不做,將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的習慣。因此,創造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促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必要前提,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先決條件。我們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具體的音樂活動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其中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
三、擴展音樂課堂,鼓勵學生探究音樂
探究是新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探究學習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自主探求的過程,探究不僅是追求一個結論,更是一種經歷。探究性學習有五個要素:
(1)提出一個科學性問題,但不是學生一目了然的問題;
(2)收集證據,如收集資料,動手實驗或進行社會調查;
(3)處理信息,提出解釋;
(4)求證過程;
(5)獲得認識并發表探究的結果。
要完成探究過程,光靠課堂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必須擴展音樂課堂,將音樂課堂延伸到課外,把40分鐘的“小課堂”擴展成無限的“大課堂”,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如八年級音樂里的《唱臉譜》,我事先布置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有關京劇方面的資料,可以上圖書館、閱覽室、走訪戲迷、戲劇觀察等形式去了解,等到星期一上課的時候,學生們將收集到的資料拿到班上交流時,我不由得驚呆了,沒想到這些學生做得這么棒。通過這次探究性學習,學生們不僅獲得了京劇的有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了“探究”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功,從而鼓舞著他們在音樂的海洋里遨游。
四、促成學生合作學習,提高音樂學習效率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流。合作學習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共同的目的在一起,相互協調的一種學習方式,有學生和學生的合作、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合作。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如何運用新課程理論,來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呢?
1.明確合作任務
要使學生有效地合作學習,必須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以及每個成員個人的任務,使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更具有方向性、責任感。
2.科學合理分組
目前,課堂上合作小組人數基本為4~6人,都是根據座位就近組織,隨意性較大,學生參與度不均,這樣的分組往往很難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合作作用。要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提高,教師必須根據合作的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合理地分組,讓每組學生在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性別、個性、興趣、特長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來保證組內成員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組間競爭的公平性。另外,各組的小組長要選擇能力較強、富有責任心、能協調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推動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學生擔任。
3.把握合作時機
合作學習雖然具有明顯的優勢,但也不可濫用,教師應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一是當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了合作學習愿望時,如當學生自主學會吹奏某首樂曲后,他們就有了運用多種形式表現曲子的愿望。這時,教師可讓他們自行合作創編。二是當一定數量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疑難問題,并通過個人的努力無法得以解決時。三是當學生學習任務較大,需要分工協作時,有些樂曲在創編表現方面需要分工完成,小組合作就成了最佳的學習方式。
4.及時調控指導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合作學習的調控和指導,如學生合作時間的長短、合作秩序的好壞、合作中出現的困難等。合作學習不應將任何學生隔離于集體活動之外,每個學生都應承擔一定的任務,成為合作的主體。教師也應當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當合作學習小組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應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學音樂的學習方式有很多種,除了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三大學習方式,還有體驗、模仿等適合音樂學科的特殊學習方式。音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單一地、形式化地使用某種方法,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上課時具體的內容選擇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農村音樂教師作為策劃者、引導者,更應多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大膽探究、相互合作,把學生培養成為真正會“學習音樂”的人。
參考文獻:
[1]王 瑩.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J].西部素質教育,2015(14):79,81.
[2]曲春梅.培養農村小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J].吉林教育,2014(18):55.
[3]周 霞.談談培養農村小學生音樂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6(9):222-223.
[4]鄭 琳.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0(2):159.
[5]孫作東,王 輝.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2(3):80-81.
[6]彭 榮.湘北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7]張迎珠.徐州市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J].北方音樂,2014(16):121.
[8]張亞瓊.淮安市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大舞臺, 2010(6):167-168.
[9]南蓮鳳.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甘肅教育,2010(6):43.
[10]趙要欽.中原地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解決措施[J].音樂大觀,2014(12):194.
[11]于 雪.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J].當代音樂,2017(20):34-35.
[12]王蕓娟.如何加強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2013(10):221.
[13]潘伶伶.提高音樂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