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良 李小英
摘要:本文是通過調研了解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平臺機構規范化、合作管理制度化、人才培育共同化、師資共建流程化、監督考評常態化”的“五化”原則以期更好實現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合理運行。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五化”原則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隨著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力度的不斷加大,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要求。完善的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能將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教育與學生的職業規劃同步,通過產教融合引進企業的新技術和管理文化,從而讓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迅速適應企業人力資源需求及經濟社會發展。《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粵府〔2015〕12號)也進一步強調要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廣東特色、與廣東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目標實質上就是通過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多形式、專業化的實習實訓,與企業生產對接,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技術性人才。實現此目標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強校企合作,通過開展深度的產教融合,校企共育,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格局。因此建立相應的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保障機制,能真正構建以崗位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無縫銜接。
一、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狀況
課題組設計了“中等職業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調查問卷”(學校版與企業版),采用了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研討會、個人抽樣訪談、電話訪談及就業辦反饋等方式開展調研。
(一)企業調研結果分析
主要通過實地走訪企業,與企業高管、高工座談、電話詢問企業相關人員等形式開展了調查活動,并收集了有效問卷和具體回答102份。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如下:
通過表1可以看出,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初衷與最大收獲分別集中在:便于招聘與挑選企業所需的基層管理人員;獲得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人才培養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學校成為了企業的后備人才庫。
而我們認為的學校幫助提升企業知名度;促進企業發展 ;讓企業獲得建設基地,建立校中廠,擴大產能;建立廠中校,培訓員工,提升職工管理與技能水平等方面實際都不是企業的主要關注點。
企業認為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形式比較單一;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校企間缺乏相應的交流平臺,溝通渠道不暢,導致校企合作過程中問題較多;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企業的贊助回報太低,企業利益得不到;尤其合作保障機制缺乏,降低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反而是我們認為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并不屬于企業的主要考慮因素;企業也不是特別在乎學校實訓條件是否先進,學校是否能提供較好的技術支持;對校企合作中學生的組織管理方面信心滿滿。
(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調研結果分析
校企合作調查問卷(學校版)的調研集中在佛山、肇慶、云浮、茂名及湛江市內周邊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開展,共18所學校參與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如下:
通過表2可以看出,參與調查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認為開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缺少有關鼓勵、優惠政策的引導,數量為15間,比重分別為83%,將近一半的學校認為:校企雙方職責不明確,校企之間缺乏溝通平臺,信息渠道不暢,缺乏對應的運行保障機制,覺得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是因為企業參與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經濟損失得不到補償。少量學校覺得有些企業所提出的合作,過于偏重于崗位技能需求,強調短期用工效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考慮需求不足 ,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因此不愿意如此開展校企合作。
為切實推進落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中等職業教育類學校著重建立了如下的校企合作運行保障機制與相關制度:建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或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制定實習企業對學生實習的管理、考核制度,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考核制度,企業支付學生實習期間勞動報酬的規定等制度。
另外在我們的實際調查數據還顯示,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開展比較順利,絕大部分學校正積極對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但仍然處于表面層次,企業的目標仍緊緊盯住補充人力缺口,學校期待更多資金設備資助。實際上,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所開展的校企合作方式狀態可分為三種層次:
一是“握手式”校企合作:這種層次的合作相對松散,合作的程度也比較淺顯,合作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學校的通過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安排學生到企業參加社會實踐、開展頂崗實習;在企業掛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偶爾邀請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來校講學。
二是“擁抱式”校企合作:這種層次的合作基本上開始實現校企間人才的交流,校企雙方在合作專業上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或實習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以“訂單班”形式明確學生學習期間的企業實訓時間、實訓項目,企業如何接收畢業生等內容。
三是“融合式”校企合作:這種層次的合作相對較少,它是在“擁抱式”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前校后廠(場)、校企合一的辦學實體”,真正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
相對于政府部門對“校企合作”重視程度,學校與企業間的“校企合作”看似熱火朝天,實則不溫不火,部分學校有亮點,大多學校湊熱鬧。廣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仍以前面兩種為主。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校企合作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學校積極主動,企業按兵不動;學校求助企業的多,企業追求學校的少;學校期待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企業要求學生安排大量學生實習;學校與企業間所開展的大多數校企合作仍然是停留在校企合作的表面層次,合作程度距離產教融合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三、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的運行保障
從學校和企業的調查問卷反饋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形式比較單一;校企間縱然建立了相互交流平臺,溝通渠道不暢,導致校企合作過程中問題較多;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企業的贊助回報太低,企業積極性受挫等三個問題明顯制約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其直接矛頭對指向了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尤其是合作保障機制缺乏。針對以上困惑,筆者認為通過“平臺機構規范化、合作管理制度化、人才培育共同化、師資共建流程化、監督考評常態化”的“五化”原則能更好實現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合理運行。
(一)平臺機構規范化
開展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必須要有可以自由施展的組織平臺,保障校企合作及時、有效地推進。
1、增強政府主導功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區域的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與規模同樣有著較大差異,學校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同,學校引企入校方式的難度,學校的校企合作深度自然不同,此時就更加需要“政府搭臺、行業參與、學校主體、企業唱戲”,通過成立政府牽頭,行業專家、學校、企業共同組建省、市級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委員會,根據當地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按照學校的專業設置,實施“一校一特色”引導性開展校企合作的深度產教融合。并定期召開例會,指導各方開展工作,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2、共同組建校企合作領導工作小組等組織機構
由校領導和專業系主任、企業高管共同組建校企合作領導工作小組,搭建學校和企業的高層交流平臺,暢通溝通渠道,及時處理校企合作過程遇到的突發性問題。實行校企合作領導工作小組例會制度,讓校企合作雙方的領導通過定期溝通,強化雙方聯系,了解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開展。在此基礎上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校企雙方就某項合作安排專人對接,形成日常反饋新常態,共同開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統籌工作。
3、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復合型管理人才建設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狀態下的中等職業教育對我們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常規的管理人才,更需要一批“懂教育、會企理、高技能、善溝通、能創新”的復合型綜合性管理人才。
中等職業教育的管理人才學歷層次相比高等職業學院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且在實際的情況中,許多學校的管理人員本身就是專業教師兼職(非行政編制),知識結構、專業背景形式多樣,企業經驗不足,因此加強管理隊伍的管理理論素養、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亟不可待。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校企雙方應加快構建現代化信息交流平臺,利用移動通訊、互聯網建立APP、網站,讓學校管理人員、企業管理人員、校企專兼職教師、學生、家長都能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參與交流,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
(二)合作管理制度化
首先在政府層面應該出臺類似《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管理辦法》《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學校工作指南》等制度法規,確保中等職業教育能按照規范的制度去執行開展校企合作。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持續改進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保障校企合作各項工作正常有效開展,同時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降低合作風險的重要管理手段,是校企雙方健康有序發展的有力保障。
(三)其次要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明確校企雙方主體責任。通過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操作制度,確保校企合作工作開展時的溝通渠道順暢。根據“教育性”原則,按照人才培養、技能提升的前提,推進企業教育入校。制定《關于校企雙方進行一體化如何開展學生頂崗實習的規定》、《校企項目合作利益分配制度》、《教師酬勞獎勵制度》、《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考核制度》、《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實習企業對學生實習的管理、考核制度》、《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及使用管理制度 》、《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的管理制度》、《企業支付學生實習期間勞動報酬的規定制度 》、《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兼課的管理制度(報酬標準)》、《實習期間企業、學校、家長反饋聯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與規定,形成相對健全的校企雙方合作運行保障機制。
(四)人才培養共同化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明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合作辦學機制,制訂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應充分行業對專業群建設的指導作用,發揮行業優勢,立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創新人才培育新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應加快建立并完善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以指導學校開展專業建設,調整專業布局,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用工需要,提升專業服務行業得到契合度。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把行業準入標準、企業崗位職能和用工標準有機地融入到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中去,提出專業實訓產所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共同形成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實習、實訓、頂崗實習計劃,課程設置標準、課程體系建設規劃,課程、教材開發計劃等;企業通過開設“訂單班”等形式,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提升產業文化育人能力,共同設置學生考學評價機制,形成人才培養共同化、過程管理制度化、項目成果共享化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保證為企業、社會、學生、學校取得共贏。
(五)師資共建流程化
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加強了頂層設計與保障制度建設后,歸根結底的落實者是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直“懂教育、知企業、能生產”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的基礎。;“雙師型”教師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將“做中學、學中教”的職業教育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雙師型”教師要求既能充當理論教師,又有相應的實際職業能力,指導開展實驗實訓工作。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不能僅僅依靠聘請大量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更要建立校企合作渠道,加強落實“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規定,制定專業教師的“雙師型”培訓計劃,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甚至掛職鍛煉,了解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群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把在企業中學到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到專業教學、理論及實訓課堂,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了解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理念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的流程化。如保障教師企業頂崗實習期間的待遇;對教師在企業的實習、實訓工作進行合理輪訓;對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建設的教師在保障工作待遇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其工作量;對教師參與企業生產與科研活動實行合理的酬金分配;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教育學的指導;形成制度性的文件,定期進行協調溝通,確保“雙師型”隊伍建設工作長期、有序開展。
(五)監督評估常態化
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是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是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可持續運行與發展重要手段。學校本身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學管理運行體系,每年的教學、教研教改工作開展都可以通過學生座談會、教學工作檢查等形式得到反饋信息,并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考核和評價。
然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不僅僅對管理人員和師資隊伍提出嚴格要求,也對我們的相關教學管理方式、評價標準、監督評估內容、規則制度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企雙方需要不斷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按照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性教學計劃等內涵,設置更明確的評價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并融入我們的常規教學管理體系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把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家長都納入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共同評價考核校企合作專業培養的人才質量是否合格,健全共同參與的綜合評價系統。
參考文獻:
[1]何林.一個平臺、四項合作、多方共贏——“政府搭臺、校企唱戲”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J]人間,2015年3月
[2]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對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校企合作辦學的思考[DB/OL]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年12月12日
[3]朱麗娟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及培養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25)
[4]王艷,陳巧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管理隊伍建設問題研究[N]文山學院學報,2015,(4):78-80
[5]韓福勇,劉豐臻,陳躍強.充分發揮專指委職能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N]天津職業學院聯合學報,2014,(1)
[6]梁樹戈.佛山市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7]柳明珠,周天濤.如何破解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之惑[N]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7)
[8]趙景閣,李群力,姚嘉敏.堅持產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育人平臺——基于廣州華商職業學院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創新改革與實踐[J]經營管理者,2015,(11)下期
作者簡介:
張承良(1980-),男,漢族,湖南永州人,廣東省農墾湛江技工學校(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汽車技術高級講師,汽車維修工高級技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
李小英(1979-),女,漢族,湖南郴州人,廣東省農墾湛江技工學校(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機械講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
【課題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批準號:2015sejk015;“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探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