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火平
摘 要:學校在積極地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順應初中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分層教學形式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獲取了很好的效果,教學中主要突出的重點就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將對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建議和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分層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分層教學法也是針對學生的成長特點,所開展差異性的教學。它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知識。分層教學法就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開展的一種新教育形式,在實施分層法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
一、師生交互分層
分層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教和學要相適應。如果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顯然很難讓每個學生適應。因為學生個體本身會有差異,所以教師為此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態度以及地理知識基礎等信息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工作。然后再據此信息,將班級學生分成三個動態層次,也就是優等、中等和差等三層。然后據此開展分層教學,針對不同的層次,需要結合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性格差異進行教學。
二、學習目標進行分層
作為教師,必須要對班上的學生個體的能力、學習態度以及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然后再結合教學大綱,基于中等學歷的學生來設計相關的教案,同時還要照顧到優等生和差等生。此外,還需要根據教材上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生認知能力,將思想和能力以及知識等進行融合,進而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與之適應的教學目標。第一,針對差等生。要讓他們知曉我國的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增長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對應關系,讓他們學會分析圖表。要加強他們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習,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理解我國的人口特點,并借助相關的活動以及多媒體資料,增強學習效果。第二,針對中等生的教學。首先要讓他們主動學好基礎地理知識,然后幫助他們懂得坐標圖,學會數據分析,讓他們能夠根據圖表來分析相關的地理知識規律。第三,針對優等生學習。除了讓他們學好中等生的知識體系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培養他們成為課外地理活動的骨干,發揮他們的剩余學力。通過這樣因材施教的模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提升成績,這樣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分類進行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同一個教學知識點,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存在著差異,那么他們對這個知識點的接受力就會有所不同。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同樣需要注重分層設計。其中涉及提問、作業、考試和課外輔導等,都需要做到層次化。讓個體目標和整體目標形式適應關系。這樣,使每個學生在原來知識體系基礎之上都得到了進步。
比如八年級地理下冊《地勢和地形》這篇內容,就可以進行下面的分層提問。首先向學差生提出“三級階梯高度分別是多少?”,然后再向中等生提問:“不同階梯對應的主要地形是什么?”最后,再讓優等生進行概括性回答,比如讓他們總結我國的地勢特點等。同時在他們的回答過程中,也分別教會了我國的具體地勢特點以及這種地勢對我國氣候、交通和河流的影響。針對差等生,可以布置“我國的地形種類有多少?主要是什么?”這種相對簡單一點的作業。而中等生,則需要布置“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以及云貴地區的梯田等,這些地方生活的群眾,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顯著差異,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這種題目相對靈活,對學生要求相對較高。而針對優等生,則需要讓他們主動采集資料,分析我國地形種類特點,然后總結地形不同,對人們的生活會構成怎樣的影響。這種題目的難度顯然更高一點,有助于優等生對自身知識進行外延和強化。
四、利用創新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分層次評價
傳統評價模式就是考試成績,在素質教學改革大背景下,必須要創新傳統的評價模式,形成知識和能力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徹底改變過去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為此,作為學校就需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積極地應用相關的基礎知識。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差等生,很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甚至會產生厭學心理。而通過實踐活動,則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認識地理知識原來還可以這么學。通過分層教學,可以讓不同學力的學生都有著相應的學習目標,并通過相應的教學調整和引導,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的是,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同時也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進行研究和分析。比如,教師的責任心還要進一步加強。分層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創新,但是需要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才能有效地推進分層教學的實施和發展,讓學生在新的教學形式下得到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新娥.淺談“分層教學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2016(6).
[2]俞暉.談地理分層次教學法[J].福建地理,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