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麗麗
摘 要:在小學課程教育體系中,數學既是知識教學內容,又是能力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學生在小學階段心理和智力水平上發展較快,抓住這一階段的特點,幫助小學生建立數學思維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解決實際問題由于有實際應用背景,幫助小學生掌握分析和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實際問題;審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13
一、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在于理解題意,如果小學生不理解題目的意思,或者將題目理解錯了,自然就不能解決問題。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常見的錯誤包括讀題著急、理解混亂,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關鍵詞,如“不多于、少于、大于”等不能準確地理解,以致在解題時思維非常模糊,因而不能正確解決問題了。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數學產生畏懼,留下解題陰影。所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前提。
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培養學生讀題的耐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解題的時間應該有很大一部分用在讀題上,題目讀得不清楚,所有的解題都是無用的。因此,讀題時學生要一字一句認真理解題目中給出的條件,認清每一個字,尤其是關鍵詞。另外,不能根據自己的臆想胡亂加減詞語,讀題要慢,審題要細。二是對一些常見的難理解的詞加以區分。比如,紅紅摘了20個蘋果,姐姐比紅紅多摘了10個,姐姐摘了幾個蘋果?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習題,學生一般會很容易就能理解用加法求解。但是稍微復雜的,如將條件改成姐姐比紅紅摘得多,她們兩個差10個,問姐姐摘了幾個蘋果?第二個問題小學生就容易用減法做,這就是理解題意不清造成的。又如,最終問題如果改成她們一共摘了幾個蘋果?這個問題相比之前就更有難度。所以說,培養小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的能力很重要。
二、培養學生理解相似問題的能力
許多學生由于在學習時往往依靠死記硬背老師教的公式,所以在解題時,總是會去套用各種各樣的公式,導致解題效果不好。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加深對小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能力的培養,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做大量的習題。一道題在教學中可以有很多種變形,同樣的,教師可以修改題目條件和問題的形式(或者讓學生自己修改題目)讓同學來練習。例如,商店現有一批布,第一天賣出了,第二天賣出剩余的,第三天補進了第二天剩下的,此時還有存布698米。提問:原來有多少米布?學生們給出答案以后再變換一下題目,可以說第二天賣出了總存布的,問原來有多少米布?類似這樣的問題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于變形題目的理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耐心引導,不能急于求成,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現階段,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流行,教師也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學過程中,播放一些教學動畫,可以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全長為150千米,張濤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辦事,去時每小時行15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10千米,張濤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將學生引入多媒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解決問題時,數學問題會變得更加貼近生活,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但應該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數學問題在實際中都很容易應用多媒體來教學,教師應該在講解動畫后,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題目,建立抽象數學模型的能力,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效力。
四、反思教學經驗,總結改進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層次不同,許多好的設想不一定能發揮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除了改進教學方式,還要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改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分配課堂時間方面,還應該給學生一些時間來反映他們遇到的困難,給學生較多的時間來思考。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增加他們在學習中的成就感,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最為重要的。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培養學生理解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培養他們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解決能力,改進教學方法,最終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 新.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2004(12).
[2]曹培英.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研究(二)[J].小學數學教育,2013(Z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