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摘 要:探索幼兒區域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在教師的引領下促進幼兒自由自主地參與活動,均衡地發展幼兒個性。文章分別從五大領域教學與活動區鏈接、活動區投放材料要具有多樣化、發揮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性、區域活動不能流于形式,活動過程游戲性和通融性五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幼兒;區域活動;重要性;自主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5-31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落實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成長的重要途徑。作為幼兒教師,其職責是為幼兒創設一個適宜的活動環境,來支持幼兒的活動。我們要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引領下,積極參與培訓和學習,通過認真研究和實踐,為幼兒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活動區域環境,讓幼兒自由自主地參加活動,促進幼兒均衡地發展個性。
1.五大領域教學與活動區鏈接
落實五大領域幼兒發展目標時,首先要把握住五大領域對幼兒發展價值和幼兒學習特點,然后在區域活動游戲中落實。比如,《指南》中語言對幼兒發展的價值的表述:“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徹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維的能力。”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往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教師讓幼兒在語言區閱讀、講故事,在表演區進行繪本表演,在社會區域的游戲中練習交往的語言與技巧,在構建區、美工區、發現區講述自己的作品或發現的經驗。這些都要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講述,都是發展語言很好的機會。只有在區域活動內涵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在活動中落實,并提升活動的實效。
2.活動區投放材料要具有多樣化
準備和投放材料是開展區域活動中環境需要條件,為此要給幼兒們提供豐富的材料,促使幼兒觀察和動手。為此,我們可以將生活中鄉土自然材料和各種廢舊物品分門別類地投放到班級活動區,將幼兒感興趣的材料開發成草編、翻繩、泥巴、剪紙、石頭等課程資源,著力讓幼兒與材料產生有效互動,過程中關注幼兒想象,創造或進行有創意的展示,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中動手、動腦、動口,增長智慧,使鄉土藝術的美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得以體現,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勞動的甘甜并尊重勞動。同時教師還要對材料的玩法進行設計,利用材料引導幼兒,讓他們對活動和材料產生興趣,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3.發揮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性
幼兒參與區域規范、材料的擺放,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參與的過程也是認識環境、明確材料用途的過程,而往往這些工作都是由教師包辦代替,沒有充分把主動權交給幼兒。教師要讓幼兒決定游戲主題、規劃場地、準備玩具材料,在自己創造的情境中盡情游戲、進行探索性學習。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讓幼兒把物品擺放回原處,在環境里可以提供隱形的引領。比如,建構區積木物歸原處,當集體確定好積木擺放位置后,教師將玩具架上的積木擺放形式拍成照片貼在構建區。這樣能讓幼兒學會觀察、比較,逐步提高整理的速度,實現隱形教育。
4.區域活動不能流于形式
區域活動是否流于形式,一是要看幼兒,二是要看教師,三要看有無梳理總結環節。好的表現應該是幼兒能“迷”進去,教師能沉下來。幼兒專注程度高,認真地操作探索、真實地在做、心無旁騖地忙,不是在東張西望,虛假熱鬧。幼兒在活動區域有哪些進步,獲得哪些新發現,哪些值得分享,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一次區域活動結束后,一定要有一個經驗總結的環節,讓幼兒講一講新發現、新作品、新玩法,甚至講出自己碰到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幼兒把活動中的零散經驗集中起來,促進幼兒游戲水平不斷提高。
5.活動過程的游戲性和通融性
區域活動是一種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選擇材料進行個別或小組操作的活動,允許幼兒自由選擇,任意搭配或跨區域使用材料進行想象性表現。在這種游戲行為中,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幼兒如何創新性地使用材料,對幼兒的發展起到哪些促進作用。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我們要能夠把五大領域進行通融,也就是能夠在一個游戲行為中看到多個領域的目標和表現。
區域活動是實施《指南》的重要形式,在活動區中幼兒通過自發游戲進行自主學習,我們應當以《指南》為依據,通過活動區材料的投放來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通過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分析和有效指導來提升幼兒游戲水平,幫助幼兒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文娟.孩子做主,讓環境說話——淺談大班幼兒區域活動中的環境創設與教師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257.
[2]徐艷貞,趙汝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引領下的區域活動指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7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