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軍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是在給學生打基礎,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從前只是一味讓學生自己多讀書,教師教給學生文章用了什么手法、什么技巧,卻忽略了教學生如何欣賞美、鑒賞美。所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一位教師所需解決的問題,將閱讀教學的方法更加深化完善,培養學生審美觀念,構建一個培養學生閱讀審美的完整體系。主要講述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關于審美的幾個重要教學方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審美能力
近年來,小學階段的教學越來越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只是啟蒙引導階段,但對學生從小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小學教師更需要做好本職工作。之前對于國外同階段的教學方式做過調查,發現國外教學針對學生閱讀方面的學習是將閱讀融入生活中,使之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要求學生對于文章中具體詞匯、具體句子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反而將閱讀作為一種興趣,也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途徑。而我國在閱讀方面與國外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國的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文章具體詞句的理解,寫作手法又是有如何的應用,所以忽略了對于文章美的欣賞。一篇優美的文章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品,以欣賞的眼光來閱讀會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內涵。
一、以詞為“點”,欣賞語句的優美
有時文章里某一句的某一個詞會使整個句子由平凡變得形象生動,往往這個詞就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讓整個句子變得優美。這個特殊的詞需要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善于發現、認真思考,感受詞語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例如,閱讀《灰雀》這篇課文時,列寧認為往常出現的一只灰雀突然不見了是因為它飛走了或者凍死了,但男孩知道灰雀并沒有死,只告訴列寧還會再回來的,但男孩并沒有多說什么,第二天在枝頭上看到了“活蹦亂跳”的灰雀在“唱歌”。這里的“活蹦亂跳”一詞雖然第一眼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殊,但結合上下文的意思,列寧以為灰雀死了,但第二天灰雀依然很好地在枝頭上,從側面體現出了男孩的誠實。另外,描寫灰雀在“唱歌”,將灰雀的叫聲聽為歌聲也變得更美。聲音美,男孩的品質更美,這就是需要學生閱讀課文時需要注意和學習到的內容。
二、以句為“線”,欣賞段落的畫面
課文中的句子就像織毛衣時的每一根線,而線組成一起就變成了面。課文中往往有些段落的描述會給人一種畫面感,通過閱讀仿佛身臨其境在作者描寫的環境中,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例如,學習《長城》這篇課文時,開頭第一段就對長城進行了描寫,將長城比作一條長龍,再通過兩個地理位置之間的距離突出長城之長。可以通過給學生展示長城的圖片,再閱讀作者筆下的長城。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聽教師朗讀課文,從中體會作者所描寫其宏偉的氣勢。文章第三段講述了修筑長城是由無數勞苦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先進的機器,只能靠人工一塊一塊搬石頭,跨越山嶺。學生從中了解當初修筑長城的艱辛不易,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奇跡。學習課文,讓學生了解長城,了解這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感受長城恢弘的氣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以文為“面”,欣賞文章的意境
對整篇文章的欣賞,需要學生不斷閱讀文章,了解其中的詞、句經典之處,對文章的邏輯思維要進一步理清,了解作者在寫作時的思路是什么樣的。通過學習這些才能知道如何欣賞文章。例如,在學習新課文之前,首先要熟讀課文,將課文的思路和內容有大致了解,再重點欣賞其寫作方法,在閱讀時要強調學生抓住文章中心內容進行主要分析。很多作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了解這些之后對于課文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解讀技巧和方法,更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會欣賞。這是身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的,小學生對于這些都還處于懵懂的階段,只有教師培養學生審美觀念才能讓學生養成這方面的觀念,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念,以發現美的眼睛看世界,同時也能養成一定的創新能力。在如今各種文化交融的情況下,讓學生養成自我的審美觀,可以對一些負面消息形成一定的分辨能力,學會取舍。以上都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和想法,還需繼續向專家學習,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研究相關方面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端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建構[J].新課程(小學),2015(8).
[2]楊秋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思路探討[J].考試周刊,2015(80).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