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風
摘 要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傳播信源及路徑的多元化改變,為新聞傳播帶來了諸多的便利。然而,與之相隨的一個現象卻頗引人關注,就是新聞反轉。新聞在不斷反轉之間消費了公眾對媒體的信任,流失了媒體的公信力。論文在關注新聞反轉的同時,通過對新聞反轉現象中自媒體的表現進行分析,力圖在正確認識自媒體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建議,以減少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
關鍵詞 自媒體;反轉新聞;思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2-0017-02
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來臨,與此同時新聞傳播領域出現了一個“亂象”,即新聞反轉。頻頻上演的新聞反轉鬧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次新聞反轉事件都在挑戰媒體的公信力,增加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感。因此,每一次新聞反轉事件的發生,都不免引來學界及業界對媒體的聲討。然而,聲討卻未阻止“反轉”的再次出現,這種屢屢發生的現象不免引人深思。尤其需要注意,自媒體作為新聞反轉現象中一個特殊的媒體角色,在新聞反轉中有著怎樣的表現?如何引導自媒體以規避新聞反轉的發生?本文在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思考的基礎上,探求規避新聞反轉現象發生的措施。
1 自媒體的概念界定
以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為載體,從運營自媒體的傳播者性質來看,自媒體包括傳統媒體的自媒體、社會組織/機構的自媒體和個人的自媒體。這三者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表現各異,社會組織/機構的自媒體主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進行內容發布,雖不具有新聞媒體的資質,但卻因其在人們信息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儼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鑒于社會組織/機構類型的自媒體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在傳播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涉及的“自媒體”將重指代這一媒體類型。
2 自媒體在新聞反轉中的負面表現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出現降低了媒體進入的門檻,為更多的人帶來了發聲的機會,使得人人都是記者的角色得以實現。然而也正因為如此,自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充當了新聞反轉的“助推器”,其負面表現主要集中于以下3個方面。
2.1 過度追求時效,疏于核實把關
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自媒體追求時效性也是為受眾負責的體現。然而,當下的自媒體卻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過程中“變了味”。很多自媒體往往為追求新聞的“第一報道時間”,搶占“獨家”,而忽視新聞的把關環節,以致難以保證新聞的真實性,造成新聞的再次反轉。比如中國游客泰國鏟蝦事件,起初是一名泰國網友在網上分享了一段中國游客在泰國清邁一酒店自助餐廳瘋狂鏟蝦的視頻,視頻中的中國游客將盤子當鏟子鏟蝦。該視頻發布之后,自媒體開始進行大肆傳播,卻忽視了對該視頻的來源及真實性進行核實把關,最終,泰國王權免稅店發表聲明讓大家不要以偏概全,澄清了事件的真相。
2.2 偏向主觀評判,忽視事實本身
由于自媒體平臺的低門檻性,社會組織/機構得以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臺上,注冊賬號,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中,從而成為能夠向人們傳播信息的“自媒體”。不同于傳統的精英媒體,大多數的社會組織/機構類型的自媒體不具備專業的新聞素養,在面對新聞事件時,不僅如上文所述忽視對新聞事件的核實把關,而且自媒體往往偏于對新聞進行主觀評判。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媒體數量眾多,在看到熱點事件之后,不同的自媒體往往發出不同的評判聲音。比如,在“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自媒體則拋出了婚戀與家境、階層固化與社會流動等話題,進行多維的主觀評判。也正因為自媒體將注意力都放在所催生的相關話題上,因而再一次忽視了事實本身內容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促使新聞不斷反轉。
2.3 傳播負能量,消解社會信任
拉斯韋爾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傳播的三功能說,即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1 ]。所以說,媒體具有向人們傳達信息、進行社會教育的功能。然而在自媒體的傳播實踐中,這一功能正逐漸喪失。自媒體在每一次新聞反轉間基于錯誤的事實傳播了大量的負能量信息,又何談教育功能?比如,在大媽“碰瓷”玩具車事件中,很多自媒體傳播了大量詆毀“中國大媽”的消息。微信號“六安地帶”發布《大媽碰瓷玩具車坐地不起 網友:碰瓷新高度》,其中引用網友對大媽的指責,“不要臉,為了錢什么無恥的事都能干”等語言并配漫畫圖片,表達了對大媽的不滿。可見,這些自媒體塑造了一個極其不負責任的中國大媽形象,同時消解了人們之間的善意與基本的信任。
3 自媒體在新聞反轉中的正面表現
自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雖然它在新聞反轉現象中一度成為“眾矢之的”,但仔細深究新聞反轉現象不難發現,自媒體仍不乏正面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制造熱點,促使真相浮出水面
在新聞反轉的過程中,新聞事件往往在最初吸引自媒體的注意,引來自媒體參與其中。之后,通過自媒體大量的報道,事件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引來群眾關注的同時,也使事件得到了諸多主流媒體的注意。事件經過主流媒體不斷地求真、報道之后,最終真相得以浮出水面,在這個過程中,自媒體的貢獻值得肯定。比如,在羅一笑事件中,最初是由羅爾撰寫的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在微信上進行推送。該文章吸引了其他自媒體的注意,隨后自媒體發布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如,《必轉 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位父親的呼喚: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等。經過自媒體廣泛地報道后,相關主流媒體加入,比如,中國青年網發布《羅一笑去世 詐捐事件來龍去脈【組圖】》、新浪網發布《患白血病女童羅一笑事件被指“營銷炒作”》等,還給受眾一個真相。
3.2 揭露事件細節,滿足受眾求真需求
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時具有求真心理,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要求媒體人注重新聞的真實性。然而,有些時候媒體并未帶給人們事件的真相,甚至一度將“假相”當作真相傳遞給人們。例如,在濰坊產婦紗布門事件中,山東電視臺生活幫欄目在報道中沒有說明產婦體內殘留紗布的真實原因,將過錯指向醫院,從而引爆了醫患矛盾的話題,進一步混淆事實。在這個時候,自媒體開始探尋事實的細節,挖掘事實的真相。如微信公號“丁香頭條”,經過對生活幫過往報道的分析,推送文章《制造“紗布門”的生活幫,收過莆田系多少錢》,揭露生活幫與莆田系密切相關的事件細節,質疑生活幫在“紗布門”事件中的做法,試圖為人們還原真相。此外,在上海女逃離江西事件中,也是由自媒體對該新聞事實進行質疑,認為該事件中的時間、圖片等均存在問題,最終經過自媒體的努力,還原了事件的真相,滿足了受眾求真需求。
3.3 病毒式傳播,提升真相的傳播速度與廣度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媒體環境下“一對多”的單一傳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多元化傳播模式。信息借助于網絡實現輻射狀傳播,提升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擴大了信息的覆蓋范圍。正因為網絡平臺具有這樣的傳播屬性,因而在新聞反轉過程中,經由自媒體傳播的事實真相可以最及時地傳達給受眾。還是以羅一笑事件為例,當真相浮出水面后,自媒體推送《羅一笑:爸爸,你給我站住!》《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真相,你也給我站住!》等相關文章。自媒體通過對真相的相關文章進行病毒式傳播,使得受眾及時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停止了對《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繼續傳播。
4 如何引導自媒體規避新聞反轉
正如前文所述,自媒體的負面表現促使新聞發生反轉,并且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然而其在新聞反轉中發生的積極作用同樣不能讓人忽視。本文基于自媒體的角度,梳理了其在新聞反轉中的表現之后,從多方面考慮提出幾點規避新聞反轉的建議。
4.1 政府:完善法律法規,推進新聞法制建設
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機構,是社會系統得以穩定運行的重要力量。面對當下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失范行為,政府有必要發揮官方的權威力量,對自媒體帶來的新聞傳播“亂象”進行有效規范。從我國現有的新聞法制建設情況來看,雖然政府曾于2006年頒布《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著作者、表演者等人的新聞信息傳播權進行了法律保護,但有關自媒體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法規卻留有一定的空白,而且之前與傳統媒體相關的法律規定大多已不適應如今快速發展的新媒介環境。因此,政府可根據當下媒體環境的特點,及時對新聞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以法律手段對自媒體傳播行為進行制約,促進新聞傳播良性發展。
4.2 媒介平臺:承擔社會責任,明確“把關人”角色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出現。在我國,微博、微信等媒介平臺作為自媒體服務的提供商,實現人們“公民記者”角色的同時,也需注意到這一角色出現背后的隱憂。微博、微信為自媒體提供了發聲的機會,但若自媒體發出的是一片混濁之聲,則會擾亂新聞傳播環境的整體清凈。面對自媒體的不良之聲,媒介平臺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平臺的技術監管優勢,對虛假信息、失實信息進行技術篩查,明確自身“把關人”的角色定位,對信息進行及時審核。
4.3 自媒體:注重正能量傳播,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自媒體在新聞反轉中有時為迎合受眾的求異心理,追求受眾的注意力,會偏于挖掘事件的消極信息,傳播負能量。無論是大媽碰瓷事件,還是濰坊產婦紗布門事件,自媒體傳播的大量負面信息,消費了人們的善意,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因此,自媒體有責任傳播正能量信息,例如,傳播大媽被玩具車碰倒之后婉拒更多賠償,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醫生的責任心等,向公眾傳播人性中更多的善,在營造良好信息環境的同時,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
4.4 社會:建立行業公約,加強監督管理
社會組織/機構類型的自媒體數量較多,規模龐大,對其進行有效監管離不開整個社會的他律。因而,社會組織機構可由所在行業的相關監管協會牽頭,建立適用于該行業的自媒體傳播公約,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行業從業者的媒介素養教育在線培訓,培養合格的自媒體意見領袖,尊重事件真相,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鼓勵行業間的相互監督和來自普通受眾的監督,制定獎懲機制,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1]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