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摘 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人本理念
要改變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目標淡化、工作隊伍乏人、工作效應失靈等現狀,就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構建并應用“完整的人”與“自我實現的人”的教育目的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過程觀和以真實問題為主的教育內容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落腳點,也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根源。從本質上說,“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和學生獨立個性不斷增強的嚴重考驗,面臨著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巨大壓力,能否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加以內化和吸收呢?
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現狀
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搞市場經濟以后,我們黨都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完成中心工作的法寶。然而,近幾年,思想政治工作像空中的風箏一樣,被人為地拉來扯去,總沒有個恰當的位置,認為政治思想工作是“空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低谷”。其主要表現如下:
1.思想教育工作目標淡化
大學為什么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目標、任務和指導思想是什么?也許會有人提出質疑,我們做思想政治工作已有半個多世紀了,這些常識應不成問題。其實,這些都是一個深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但現實生活中這個問題往往是脫節的。毋庸置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正確政治的方向,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這是高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但這幾年,在高校提的并不多,許多高校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片面強調改革、創新,強調辦學特色,培養學生個性等等,由此,大學教育的價值取向選擇上,發生了許多變化,不可否認大多數高校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也有的出現了偏差或誤解,甚至,產生許多含糊不清的理念,如把擴大辦學規模,為學生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變成了“創收”。
2.思想教育工作隊伍乏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來源,主要是大學的“政治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和留校任教的畢業生。在搞經濟工作的吃香,搞技術走紅的大環境中,人們普遍認為搞政治的已“退二線”,成了“服務員”。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失落了,大學的“政治教育”專業失去了吸引力,每年高考招生第一志愿的錄取率在下降。這就引發了近年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出現了斷層的現象,不僅數量少,且質量偏低,許多教師都不愿意做班主任或輔導員,而傾向于搞科研,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業余”工作。
3.思想教育工作效應失靈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認識,凝聚人的力量,發展生產力,為經濟建設服務。但是,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喪失了其應有的優勢,失去了魅力,成了大學生的一種負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問題,有教育問題,關鍵是教師問題。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陣地,大學教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理應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然而,現在的一些大學的不少教師,對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缺乏就應有的研究,既不讀馬克思主義的書,也不研究科學發展觀,又不研究新世界、新中國、新情況,缺乏新知識和新方法,對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的狀況缺乏應有的了解。
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1.構建“完整的人”與“自我實現的人”的教育目的觀應用
羅杰斯認為教育要培養“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傳統的教育只注重學生的理智發展,而忽視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情感教育原則要求教師把感情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去。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自己教育思想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影響著學生的感知、思維、記憶、想象等認知活動以及學習動機、興趣和態度。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朋友、親人,以誠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為他們著想,替他們辦事。
心理咨詢作為指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排除心理障礙的必要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心理咨詢機構應該遍及高校校園。心理咨詢通過開展各種形式心理教育、團體心理訓練活動、咨詢服務、心理治療等,加強學生對集體的情感適應、責任心,樹立在人際交往和競爭環境中的自信心,培養專業興趣,正確地審視自己,客觀地評價他人,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和自律能力。如美國大學中心的咨詢專家全面為學生提供發展咨詢、適應咨詢、障礙咨詢和學習指導等。咨詢機構的任務是致力于提高個人價值,保護個人的尊嚴,挖掘個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獨特性,從而為整個社會服務。日本近80%的學校建有嚴密的心理咨詢機構,并設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咨詢協會。
2.“以學生為中心”教育過程觀的應用
羅杰斯主張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創設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是學習的內容同學生的內心情感、需要、興趣、能力和知識經驗相聯系,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進行感受、探索、體驗和創造。
3.以真實問題為主的教育內容觀的應用
在教學內容上,缺乏時代感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病之一。我們知道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是敏銳的、眼光是敏銳的。他們對當前的現實矛盾、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充滿好奇,充滿熱情。然而教育的內容側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與現實存在一定的脫節,自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學校的正面教育與社會負面影響的沖突是學生對現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造成學生“在學校進一步,到社會退兩步”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學校的教學內容必須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脈搏,關注學生的需要,對學生思想上的困惑、矛盾給予及時、合理的解答,從而盡最大可能抵消社會不良影響的沖擊和滲透。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和國家對教育費用實行成本分擔,學校與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服務與被服務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健康和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一切從學生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相統一的基本點出發,既服務學生,也服務社會。當然,要真正確立起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絕非易事,既要各級教育機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也有待于教育體制和觀念的更徹底的改革,有待于各種社會條件的進一步成熟。
參考文獻:
[1] 朱樹玉,張革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前沿,2006.(10).
[2] 郭學慶.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理念[J].教書育人,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