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冬梅
[摘 要]我們教師如何扮演好我們的角色?怎樣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鮮活,充滿吸引力?由此提出一些粗淺的體會: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堂。
[關鍵詞]語文課堂;充滿活力;人文關懷;全面發(fā)展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么幾種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
模塊1:學生坐在板凳上,小手統(tǒng)一背在身后,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個個面無表情,貌似凝神傾聽,至于聽沒聽,聽懂了多少,老師一無所知。
模塊2:老師把學生死死地圈在自己設計的問題中,自以為很高明的“陷阱”,讓學生一一去跳……至于孩子們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是全然不顧。
模塊3:教師手執(zhí)教案,照本宣科,整節(jié)課就在教案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繞,所提的問題或只由個別學生作答,或教師自問自答,不相信自己,不放心孩子……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這樣的一堂語文課:孩子們課堂上個個臉兒紅紅的,眼睛亮亮的,時而放聲朗讀,時而靜默思索,時而示意表達……顯而易見,孩子們的積極性已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已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了。我以為,這樣的課堂是學習最大成效的體現(xiàn)。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如何扮演好我們的角色?怎樣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鮮活,充滿吸引力?等等一系列問題,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思的。
一、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課堂
對小學生來說,只有教師真正相信學生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nèi)绻馨褜W生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那一扇扇知識的大門也將被打開,孩子們會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敢于提問、敢于質疑,同時課堂上他們更是會充分參與,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悟、所疑。如,我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展開教學的。我們都知道這篇課文的重點是晏子怎樣與楚王斗智斗勇的?圍繞這一問題,我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書要做到邊讀邊想,做到瞻前顧后,做到遇到不懂得地方做上記號,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圍繞課文主要內(nèi)容提出問題,而且要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們真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晏子為什么說自己是最不中用的?晏子反駁楚王,楚王為什么還陪著笑?齊國人為什么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而到了楚國就成了盜賊?等等。所以,只要我們愿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們,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是無法預測的。當然,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也能給以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利于學生充分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充滿活力,充滿自信。
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最純潔的,你愛他一分,他敬你十分;你把最美的語言獻給孩子,學生會回贈你最美的語言。我曾有幸聆聽過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課,在她的課堂上,我們能看到聽到的是她以百年的目光、寬容的心,來呵護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她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感受,承認學生的差異,鼓勵冒尖的學生,同時也允許落后學生的存在。竇老師還告訴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師生關系,還是朋友關系。課堂上,我們根本聽不到“這個問題你回答錯了”“不對!坐下!”等類似的話語,充溢在我們耳畔的是“這個問題這么難,你居然思考出來了,真了不起!”、“如果你換個角度想想,肯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你這是太棒了,老師真為你高興!”等等親切、寬容而又充滿激勵的話語。另外,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些用身體表現(xiàn)出來的無聲的語言:當孩子回答問題比較出色時竇老師會上前跟他握握手,或者雙手摸著孩子的小臉讓他坐下;當孩子回答問題不夠準確時,竇老師就會投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者走到他跟前,摸著他的肩膀,告訴他:“沒關系,我相信你行!”
是啊,不論是有聲的話語還是無聲的語言,都是充滿激勵、充滿賞識、充滿寬容,而賞識和贊美又恰恰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正因為如此,竇老師下課后,孩子們舍不得走,舍不得讓老師離開,還有個孩子竟然哭著說:“竇老師,我舍不得你走……”這一幕非常感人,當時我也掉下了眼淚。不過,我的淚水里不僅包含著感動,更有一份觸動,我也要帶著更多的愛走進我的課堂,走進我的學生。
三、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課堂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帶著孩子們攀登的不僅僅是知識的高山,還應該是情感的高山,能力的高山,思維的高山,人格的高山。
又如我在帶著孩子們學習《晏子使楚》這篇課文后,挖據(jù)出它的思想內(nèi)涵,孩子們知道了晏子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楚王,是因為他始終懷揣著一顆愛國心,他在維護的不是個人尊嚴,而是國家的利益。課文學到這兒,我又給學生們講了一個發(fā)生在當代的故事:在中國剛剛進入WTO時,由當時身任國家副總理的吳怡女士作為中方代表與美國商談一份協(xié)議,而當時中國盜版磁碟十分猖獗,于是一位美國人在會場上說:我們在跟小偷打交道。說到這,我話鋒一轉,問學生:假如你是吳怡你怎么應對當時的局面?問題一提出,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憤慨,竟然有個孩子激動地站起來說:“強盜沒有資格評價別人!”聽到這個回答,我的心頭為之一震,接著把這個故事講完:吳怡當天剛去參觀過美國的博物館,她聽完這話,不卑不亢地說,我今天到紐約博物館,發(fā)現(xiàn)自己在跟強盜打交道。這兩個回答不謀而合,這也恰巧說明晏子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已經(jīng)得以升華,也已經(jīng)深深融入到孩子的情感世界里。這一幕也正應對了竇桂梅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應該帶著我們的孩子讀有字之書,悟無字之人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為生命奠基》 竇桂梅 吉林人民出版社.
[3]《小學語文教學》 山西教育報刊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