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遠
[摘 要]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小學階段是與音樂接觸并認識音樂的重要時期。因此,加強學生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討了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 想象力 ;培養
小學學校作為培養現代新思想,新技能的教育基地,學校內部各類學習課程的安排和設置需要不斷趨于多元化、多面化,才能真正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要真正有效地落實踐行德、藝、體、美、勞全面藝術,就要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的課程安排和設置,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一、激趣擴展是想象力的先驅
激趣其實就是吸引學生的興趣,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一系列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內容要靈活,善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在教授《賣報歌》的時候,可以先將這個首歌的社會背景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充分融入社會,了解孩子的悲慘情況。在這個時候,學生就會產生豐富的聯想,想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到底是什么,學生在學習這首歌的時候也會更好的融入情感,以此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產生豐富的想象力。再如,在教學生唱“國歌”之前,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告訴學生當年我國為了保衛家園而進行戰斗的一幅幅悲壯畫面,充分提高學生的形象感。讓學生從心底理加強對祖國的熱愛,為接下來的音樂想象力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激趣的延伸,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想象力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后續學生音樂想象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達到教學目的,最終促進學生的音樂想象力的形成。
二、憑借課文中的插圖教學促進想象力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的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通過視覺形象展示了歌曲的主要內容,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的接受,易于理解。教科書中的插圖也是學生想象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手段將教科書中的圖畫以視頻或動畫的方式播放出來,將學生帶入夢中王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在播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增強課堂的樂趣,活躍的課堂氛圍,開拓小學生的想象力。您還可以播放一些樂隊的演出視頻,提高學生對各種樂器的認識,清楚地了解每個樂器的獨特聲音,將樂器和聲音相結合,豐富學生的音樂世界。
三、開展舞蹈表演,擴展音樂想象力
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物質美與音樂美的交融。《樂記·師乙篇》記載道:"故歌之為言也,……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唱歌唱到激動時,手腳就會不知不覺手跟著舞起來。這表明舞蹈是歌唱時感情的升華。如果按照歌曲的內容進行音樂教學,創造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在演唱的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在體驗和理解,擴大學生的音樂想象力。 例如,學習第五冊《鷹》的時候,可以根據歌曲的“節奏”編一些雄鷹飛翔的舞蹈動作讓學生模仿。唱歌時,伴著歌曲的節奏和旋律,學生們揮舞著雙臂,像一只飛鷹上下飛舞,展翅翱翔。又如,在完成第八冊《藍藍的天》這首歌之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們根據歌曲中描寫的藏族孩子接阿媽回家園的事情,編成舞蹈,進行歌舞,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舞蹈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呈現出一組活潑可愛的兒童助人為樂的生動畫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揮音樂的想象力。
四、使用節奏樂器,支持即興創作,為學生提供想象的舞臺
即興是每個人的本質,是心靈本能的反應。六歲前孩子聽到音樂時就能隨樂而舞,邊舞邊哼唱,他們還熱衷于即興演奏、即興表演,使沒有樂器,他們也會主動地發揮想象,用手、腳或其它物晶代替進行表演。因此,即興演奏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和根基,它能喚醒學生的想象力。在引導和組織學生即興演奏時,要注重他們在實踐中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創造性,使學生在即興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聽力感,準確的節奏感和良好的協調配合能力。使用適當的節奏類型,有節奏的問答練習,入活化的情境,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對于低年級兒童,節奏問答練習設計時從舊捫子開始進行,使學生更容易找到節奏的感覺,并盡量減少壓力,減少互換性。
五、結語
唱歌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只有通過“音樂想象”這一重要環節來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并完成音樂教學任務。因此,上好音樂課不僅是方法和手段,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云鵬.淺析烏海市小學音樂教育問題及改善措施[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 劉春霞.音樂想象力的培養[J].美與時代,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