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斌 鄧艷君
摘 要: 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亟須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要陣地。把握工匠精神內涵及其教育功能,分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意識形態和文化功能,了解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在關聯,有利于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
關鍵詞: 工匠精神 思政教育 關聯性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在中國經濟進入質量發展時代之際,盡職盡責的職業操守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精神理念,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具有這種精神理念的人才。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發揮“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了解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與文化功能,并把握好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的關聯性,進一步發揮思政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教育功能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古代“工匠”是指手工藝人,傳統中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藝人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一種精神理念和敬業態度。在現代,“工匠”除了指傳統的手工藝人外,還包括一線工人、技師及工程師等。新時代下的“工匠精神”豐富為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及行為表現,是他們在從業過程中對于職業的一種態度及精神理念[1]。
(二)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
1.豐富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手工業發展不僅成就了工匠們,更創造出了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文化[2]。中華傳統文化由各種文化組成,工匠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詩經》中便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展示中國工匠們精益求精的精神狀態。《莊子》中的“庖丁解牛,技進乎道”,《尚書》中的“唯精唯一,允執厥中”,以及賈島仔細斟酌的“推敲”,無一不體現了古代中國工匠們精雕細琢的精神風貌。不同行業的人通過對工藝或作品的精益求精,從技藝悟“道”,實現其人生價值。因此,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者工作品質的繼承與發展。
2.弘揚敬業樂業精神
古今中外被稱為匠人的無不是干一行、愛一行,從一而終,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刻苦鉆研制作技能,不斷追求完美與極致。“工匠世家”是幾代匠人的專注才鑄就一個完美產品的工藝的精準詮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匠人恪盡職守的貼切體現。工匠精神包含的敬業態度,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職業,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責任心,工作能任勞任怨、盡職盡責。工匠精神包含的樂業情感,就是要樂于自己的職業,對自己職業有堅定的信念,有奉獻精神,并從職業中獲得幸福感和榮譽感。
3.崇尚嚴謹求精作風
崇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把握“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3]。2015年央視熱播的紀錄片《大國工匠》,歌頌了八位大國工匠在從事自己的工作時,對一針一線或一刀一字的嚴格和挑剔。工匠精神體現在對細微之處的產品嚴謹處理,體現在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努力把品質提升到百分之百的精神執著,以及倡導質量至上、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作風。
4.倡導勤學創新品質
所有匠人都有一技之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有高超的技術。過去的工匠們從學徒時代開始,除了向師傅學習制作工具的使用及制作工藝外,還需要平時對技藝的操持與錘煉,并仔細揣摩、深刻領悟、不斷繼承、大力發揚師傅所傳授的技藝,擁有持之以恒的堅持,勤學苦練、鍥而不舍、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品質,致力于對技能的磨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工匠精神中蘊含了勤學精神。同時,創新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與靈魂。只有通過推陳出新,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追求;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不斷嘗試,思考改善的方法,提出新的問題,才能不斷進取;以頑強的意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才能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因此,工匠精神的核心追求是創新。
二、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為使其成員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在遵循人們思想品德的前提下形成規律,并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成員施加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直觀體現。但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社會思潮對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新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尤為重要。高校必須通過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不斷優化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機制[5],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思政教育的文化使命
思政教育的文化使命是指高校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學習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定性[6]。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使命不能單純地概括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倡導和宣傳,更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融入新時期所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作用,還應當把握校園文化發展方向,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三、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
我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有核心技術、民族品牌和創新精神,對培養人才的要求必然發生改變,要求培養的人才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具有敬業樂業精神、嚴謹求精作風和勤學創新品質,而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其教育功能符合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思政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兼具文化功能,了解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實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校園文化方面的關聯,就能更好地實現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一)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方面的關聯
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這主要體現在工匠精神其本身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敬業樂業情感、樂于奉獻職業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從事職業的價值,感受所從事職業的樂趣。工匠精神蘊含對職業一絲不茍、嚴謹務實、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在思政教育中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在學習和工作中需要刻苦鉆研、求真務實、勇于創新。這種關聯為思政教育把握住主流意識提供豐富的素材,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
(二)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關聯
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樂業精神,不管是古代的工匠還是現代的工人,都要干一行愛一行,做到愛崗敬業;工匠精神崇尚嚴謹求精,倡導質量至上,誠信對待消費者;工匠精神主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勤學創新,通過創新促進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當前的思政教育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道德實踐融入學習和今后的工作中。工匠精神弘揚的敬業樂業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是辯證統一的。因此,工匠精神所體現的內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相一致,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對個人成長成才提出了要求,其精神內涵更好地在思政教育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在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的關聯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現著炎黃子孫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并傳播下來的世界觀、價值觀等[7]。思政教育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肩負著培養新時代精神的使命。工匠精神所形成的工作態度、精神品質和道德標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等精神影響著個人和整個民族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形成,充實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讓學生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熏陶學習和體驗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塑造勞動者品質,提升專業追求,進一步發揮思政教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功能。
(四)在豐富校園文化方面的關聯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面貌、價值追求的體現,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隨著校企深度合作,實現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好“大師工作室”,實施學徒制,就更需要營造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把工匠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內通過展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和與專業相關的優秀工匠人物及其貢獻,營造尊崇勞動、敬業精業的良好氛圍;通過舉辦工匠講座、技能競賽和社團活動,激勵師生創新技能,彰顯技能價值,提高工匠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校園文化也是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主陣地之一,通過工匠精神豐富校園文化,使得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得到拓寬,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能夠得到進一步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利用工匠精神所獨特的教育功能,在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相關聯的方面找準結合點,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精神品質和道德標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和改變教學組織形式,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有利于陶冶學生的職業情操,培養出優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曉桂.紅色文化與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究[J].科技展望,2016,26(18):356.
[2]劉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17.
[3]李海洲.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高職青年教師“工匠精神”[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0):36-41.
[4]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5]郭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學刊,2018(4):76-77.
[6]李茜.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與創新發展[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2):129-132.
[7]于洪霜,何瑞麟.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的結合[J].教育與職業,2012(18):45-46.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高職思政教育滋養‘工匠精神的研究與實踐”(課題號:XSJ17 B3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