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恒
摘要: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我國的通識教育在上世紀末才慢慢發展起來,存在目標不清晰、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對比中美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學習美國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啟示。
關鍵詞:通識教育;中美研究型大學;課程
一、通識教育緣起
通識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內涵是提升公民基本素質,培養健全人格。1828年,美國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大學本科課程應有共同的部分,并提出給學生提供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使學生在致力于學習專門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全面的了解。帕卡德教授對通識教育的觀點就是通識教育在最初時期被賦予的涵義。通識教育發展到今天,它的內涵不僅只有最初非專業化、非職業化的內涵,它更是一種大學理念及辦學思想。通識教育滲透的是“全人”的教育理念,強調知識的廣博與整合,培養學生的共同教育經驗和各種知識的整合,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胸襟、人文的素養及明辨的能力,培育學生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二、比較與分析
(一)課程目標比較
1978年,哈佛大學對核心課程進行了改革,羅索夫斯基在《核心課程報告》中明確提出核心課程的目標:培養有教養的人。他認為有教養的人應具備以下五點:1.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并用文字寫作;2.在某些知識領域中,具有深厚的學識;3.對于人類關于宇宙、社會及自己所學的知識及應用知識的方式,能夠批判的欣賞;4.能理解及思考道德與倫理問題;5.能夠在較大的脈絡中體會自己的人生經驗,因此不能對其他文化或時代無所認識。以上五點體現了哈佛大學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是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
北京大學雖沒有對通識教育的目標進行專門的闡述,但從北京大學的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分流培養”中可以看出具有通識教育的色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清華大學強調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不能只從學生所學專業的需要來考慮。
對比中美研究型大學關于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可以看出:中美研究型大學都認為通識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完全的人”,強調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優化知識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重視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不同的是,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更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相比之下,我國的通識教育僅僅就是在淡化過于專業教育的傾向。
(二)課程結構比較
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基本是學校自行開設,課程的種類繁多而齊全,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都有其特色,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基礎類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的讀寫和交流溝通能力;二是知識性課程,引導學生架構知識,掌握基本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國家通識課程、學校通識課程、學院通識課程三大類。國家通識課程是由國家硬性規定必須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課程。學校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學校開設的公共課程,有必修與選修之分,必修課主要是英語、體育等公共課程,選修課主要是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學科。學院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
通過比較發現我國的通識教育更強調以政治素質為主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美國的通識教育則更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提高學習能力。我國的通識教育限定必修課程比例較大,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美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靈活性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愛好選擇課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課程組織形式與考核比較
在課堂組織方面,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多實行小班授課,由經驗豐富的教授任教,平均每班20-30人。課堂上教師多采用“個案研究教學法”講授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例,課上多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普遍實行大班授課,以教師為中心,部分課程以課堂討論和講座的形式出現,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參與形式。
在課程考核方面,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考核非常嚴格,不僅有期中、期末考試,還有定期交論文、隨堂測的形式。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必修課大多采取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選修課的考核方式比較隨意,通常是在期末時進行隨堂測試或者上交一份結課作業。
通過對比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和考核方式,可以看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課堂氛圍活潑輕松但能做到嚴格管理,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全面,而我國的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課堂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主,最后的評價與考核比較隨意。
三、反思與啟示
當前我國還有許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目標沒有明確清晰的定位,因此,明確通識教育的目標至關重要,通識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全面、完整、清晰、明確的目標體系。在總目標下制定層級目標,促進高校內通識教育更好的實施。同時,制定通識教育的目標要依據我國的國情和具體的學校情況。我國高校也應加快推進開設專門、獨立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負責通識教育課程的相關工作。
在課程結構方面,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存在著人文社科類課程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分布不均,必修課程與選修課分布不合理等問題,對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的重點是要調整、優化通識教育課程的結構。在授課方式方面,可以逐漸實施小班授課制,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法,鼓激發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高校可以通過根據本校的特點開展特色通識教育課程,或開設在本校屬于空白領域的課程,比如在理工類高校可以開設文學鑒賞、名著導讀之類的課程;文科院校可以開設邏輯推理、自然地理之類的課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又有利于加強學科之間滲透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