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靜 范凱歌
【摘要】本文論述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教學策略,提出創建公共參與平臺、創設公共事件問題情境、創建體驗式學習方式和創設研究性學習氛圍四種做法,以提升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端正學生公共參與的態度、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與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的能力。
【關鍵詞】公共參與素養 公共事務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126-03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發展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
對在校的學生來說,德育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點在于培養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在這四項素養中,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作為思想觀念必須落實到公共參與的行動上,并在公共參與中形成、落實和升華。教師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培養好了,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由此可知,公共參與素養是其他三大素養達成的保障,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
近幾年,國家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公共參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逐漸將公共參與素養納入中學教育體系中,并在中學課堂中制訂專門的教育措施推進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形成。但是,當前大多數中學生只關注與自己生活相關的社會公共事務,而對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意識并不強。另外,中學生的公共參與知識和能力不足,存在不知道如何參與、從哪些方面著手、如何解決等問題,大多數時候屬于無序參與。本文以公共參與為例,圍繞如何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展開探究。
一、創建公共參與平臺,提升學生公共參與意識
大部分中學生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的認識,再加上初中生學習壓力較大等原因導致部分學生更多關注自身的愛好,對當前時事、社會問題的關注度不夠高,具體表現反映在缺乏擔當責任感等。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學會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初步形成積極的媒介評判能力,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并逐步養成積極的媒介評判能力,能夠借助媒介積極地參與社會公共活動。
基于這兩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筆者從關注時政方面來提升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公共參與知識。課前,筆者提前讓兩名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通過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電視、報刊等渠道搜集相關的時政資料,讓學生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播報并評述。課后其他學生也可以把自己對時政播報的所感所悟放到班級微信公眾號或QQ群的時政論壇里進行交流、探討。通過創建時政播報這樣一個公共參與平臺,充分調動學生搜集時政材料、自覺培養關注時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筆者讓學生收集報告中的新提法,如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是什么時候、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是什么等,以此補充完善課本中的相關知識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熱力榜網民互動活動,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讓天更藍,水更清”等,并引導學生進入“十九大”網站的留言區進行留言。
在教學湘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三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一內容時,筆者拋出社會熱點話題“共享單車,你怎么看?”讓大家暢談,學生在QQ群的時政論壇里,不僅分享了自己對共享單車的看法,還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建議。
師生通過挖掘教材時政案例進行時政評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使時政教育資源與課本知識緊密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最終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創設公共事件問題情境,端正學生公共參與的態度
初中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部分中學生強調個人利益,忽視社會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社會責任感、公益心及觀念淡薄;缺乏是非觀,不誠信的行為時有發生。在個人文明舉止方面,有些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隨意性。在公共利益面前,不少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主動參與公共活動。
不久前我校有幾位二年級的男生竟然用鞭炮把學校荷花池里的金魚炸死了,當學校在大會上宣布對這幾位學生的處分決定時,筆者發現班上有不少學生對此行為反應冷淡。由此可以推測,當破壞公共利益的行為在他們身邊發生時,他們可能會熟視無睹,擺出一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態。如何樹立學生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在講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內容之前,筆者讓每一位學生帶一條小金魚放到學校的荷花池。等到上課那一天,筆者把全班學生帶到荷花池旁,告訴大家,大家荷花池的小金魚因為吃了某位學生扔的不潔食物,全部被毒死了,那一刻每位學生都異常憤怒,紛紛要找這位投毒者算賬。筆者很冷靜地問大家:“找投毒者算賬能解決問題嗎?怎樣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只有每一個人都維護我們的公共利益時,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有的同學還提議以小金魚的口吻寫一封面向全校同學的倡議書,以此呼吁大家要自覺遵守規則,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同一事件,學生所表現出的前后迥然不同的態度,令筆者倍感欣喜。后來,筆者把小金魚偷偷放回了荷花池,當大家知道這是筆者設計的“謊言”時,深深體會了筆者的良苦用心。
創設公共事件問題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在公共生活中學會對不良或者消極行為進行自省自糾,不斷學習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端正參與公共生活的態度,自覺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
三、創建體驗式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
不少學校和教師把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精神的教育模式改為道德說教的形式,讓學生參與的公民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性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大多省略了,通常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公共生活是生成公共精神的土壤,而公共精神是滋養公共生活的靈魂。只有讓學生熱情投身于公共生活實踐中,才能培育他們的公共參與精神。
筆者在講授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誠實守信》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無信而不立”的道理,自覺踐行誠信,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筆者針對校園誠信缺失時有發生的現象,讓學生以打欠條的方式去周邊的商店消費,購買價值兩百元以上的商品,看能否行得通,要求學生把當時經歷的過程記錄下來并與大家分享。但其結果大大出乎筆者的意料,全班58人只有一人能如愿以償。而這位同學是把自己的書包和手機拿來做抵押才獲得售貨員對他的信任。為什么我們難以獲得對方的信任?誠信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做一個講誠信的人應從哪些小事做起?圍繞這三大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經過這次道德實踐活動,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誠信是個人走向社會和未來的通行證,絕非虛言。有些小組的同學還很用心地把這次活動的經歷和感悟編輯成誠信宣傳短片——《誠信的力量》,并向其他年級的同學宣傳;還有些小組的同學提出誠信考試的倡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后來,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這一內容時,筆者把學習任務從學校課堂延伸到了社區、社會,以柳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主題,組織學生對柳州市市民公共意識情況進行調查和探究,開展爭做文明小市民征文比賽和愛護生活環境手抄報比賽。在活動體驗中,學生切身感受到城市的美好發展離不開每個民眾的共同參與。通過實踐,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提升。只有帶來心靈震動的道德活動,才能將公共參與意識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四、創設研究性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的能力
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離不開對社會現象的深入調查研究,運用研究性學習,可以提升學生公共參與的能力,深化學生對公民這一社會角色的理解和認知,提高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自覺擔負起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根據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要把道德價值觀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為了讓生活問題與學習主題能緊密結合,教師在講授湘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二節《我國的環境壓力》這一內容時,針對學生對我國的環境國情、國策了解不多,尤其是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形勢還意識不到,對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意識淡薄等學情,筆者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把全班學生分為五個小組:一組調查身邊的水污染問題;二組調查身邊的大氣污染問題;采訪組負責采訪市民和環保局相關人士,調查環境被破壞的原因;法律文獻組負責在網上搜集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成果匯報小組負責匯總各組的資料,召開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會,邀請家長代表、老師代表、人大代表參與。
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責任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的基礎上增進了社會責任感、涵養了道德情操、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公共參與的能力。正如學生在調查報告中所總結的那樣: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大家都必須行動起來,才能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