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英
【摘要】傳統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礎。從小樹立幼兒民族、傳統的意識,并積淀文化底蘊,是家長和幼兒園教育的共同追求。將傳統文化教育與主題探究活動、游戲活動、一日生活和、區域活動、園所文化建設相結合,增強了趣味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園本課程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文化潤童年”的教育理念下,我園不斷拓展思路,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園本課程中,寓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培養具有中國心的世界小公民。
一、寓傳統文化教育于主題探究活動中
主題探究活動能激發幼兒深層的求知欲,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獨特的價值。我們充分抓住教育契機,根據我園主題探究活動內容的特點將適合的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在其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在大班主題探究活動“書海暢游”中,我們圍繞這一主題,同時結合民族傳統文化,開展成語故事大王、傳統節日繪本閱讀、中華經典故事大王沖關等一系列活動,增強了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又加深了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又如中班主題探究活動“好玩的紙”,內容涉及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以中國傳統剪紙為主的紙的藝術、傳統民間戲曲藝術紙影戲等。幼兒通過唱、跳、玩、聽、看、講、做等系列體驗活動感受博大精深的祖國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在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橋梁。在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民間兒童游戲作為游戲的一種,由于比較“接地氣”,能夠反映兒童生活實際,完全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滿足兒童的各種探究愿望和社會交往需要。因此,在以“吃和玩”為生活主題的兒童心目中,民間兒童游戲教育自然成了兒童的天然需要。
我園從課程開發的角度出發,嘗試以民間體育游戲為切入口,將民間體育游戲融進現有的課程體系中,確立課題《幼兒園民間體育游戲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并先后在省市立項。為了讓民間體育游戲最大優化,我們以“發展傳統民間體育游戲的現代教育價值”為研究內容,擬定嚴密的計劃,打破單一的游戲模式,把民間體育游戲的元素融合到幼兒園的環境、一日生活、領域學習活動、主題探究活動、區域活動、大帶小混齡活動、早操律動、自由活動、專題展示活動、家園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探索多樣多彩的形式和策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園互動,為幼兒開辟了一條能夠找到自信、獲得快樂、提升能力的新途徑。民間體育游戲課程的研究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特別是在民族意識、想象創造力、社會性及體能、心理素質等方面尤其顯著。
三、在一日生活和各教育領域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的每個生活環節也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使幼兒從點滴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多彩,對幼兒的身心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早上來園,幼兒可以玩手心手背、翻花繩、東南西北、石頭剪刀布等室內手部小肌肉運動型游戲,也可以玩跳繩、蕩秋千、扔沙包、老鷹捉小雞等戶外大肌肉運動型游戲;飯前飯后,幼兒可以玩安靜的手指游戲、紙牌接龍、剪窗花,也可念念童謠、古詩等。
同時,我們精心選擇了一些適合3-6歲幼兒年齡段的傳統文化素材滲透在各教育活動領域中,讓幼兒在領域教育活動中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獨具魅力的文化。如語言領域中的童謠、民間故事、民間文學使幼兒對中國經典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美術中的藍印花布、傳統泥塑、中國線描、撕紙、彩墨畫等元素讓幼兒感受到了傳統的藝術的博大與精美;音樂領域中的傳統歌曲、傳統的民樂讓幼兒領略了樂曲的優美,提升了藝術鑒賞水平;健康領域中的民族武術教育、飲食文化教育、民間體育游戲,促進了幼兒身心的發展;在科學領域,向幼兒介紹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民族品牌,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在社會領域里,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教育,如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的教育,通過制作、分享傳統食品等,讓幼兒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
四、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
我們充分利用區域活動所具有的活動性、游戲性特點,選擇了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各類實踐活動及操作材料,創設了讓幼兒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傳統文化活動區,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感受傳統游戲所帶來的快樂。我們專門開辟了彩墨畫工作坊,不但為幼兒提供各種國畫工具材料,如墨、水、宣紙、筆等,還整理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感興趣的材料,如棉球、紙團、彈珠、牙刷、圖形印章等,讓幼兒在彩墨飄香的環境中,通過畫、印、滾、噴、搓等游戲方式,任其所能,流露出對民間藝術的迷戀,盡情地享受民間藝術美的熏陶,同時積極大膽地表現自己,來創造美,表現美。在班級的語言區里,我們投放了《三字經》《民間童話》《民間故事》《民間童謠》等畫冊,幼兒通過看、說、講,培養了口語表達能力,鍛煉了語言能力。在戶外的民間游戲區,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了大量的民間游戲材料,如陀螺、飛盤、風車、降落傘、竹蜻蜓、竹梯子等可以變化的材料。這些材料可塑性強,來源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深受幼兒的喜愛,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發揮了創造力。endprint
五、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在節日主題活動中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于是,我們以節日活動為契機,尋找適宜幼兒發展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級節日主題活動,點燃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如臘八節,我們在給幼兒講臘八節的故事的同時,廚房還專門為幼兒準備了臘八粥,讓幼兒直觀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2月,舉辦元宵節燈會,每個家庭都以親子創意制作的方式讓幼兒園充滿中國年的韻味,幼兒和父母一起猜燈謎,做元宵,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氣氛;端午節里,把爺爺、奶奶請進了幼兒園,一起學習包粽子,做香袋,還玩起了“旱地龍舟”的游戲,體會民俗節日的快樂;6月,結合兒童節舉行以民間藝術為主題的親子大型現場創意繪畫活動,親子創作的作品青花藝術水管、彩墨長卷、創意剪紙、童趣宮廷扇等都一一展示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幼兒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中秋來臨,小朋友詠讀中秋詩詞,講述傳統故事,和老師一起跳起《嫦娥奔月》的舞蹈,體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境;冬至前后,舉行民間體育游戲親子運動會,讓民間體育游戲在親子的歡聲笑語中更加富有生命力。眾多的傳統節日主題活動讓家長重溫了孩時的快樂,讓幼兒對中國的節日充滿了向往,也使幼兒永遠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
六、在園所文化建設中蘊含傳統文化教育
我園重視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積極利用走廊壁畫、空間墻面、廊柱、專用活動室、班級特色活動區、戶外宣傳櫥窗……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美,讓環境成為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窗口。
首先,我們將幼兒園的樓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幼兒可觸摸的墻裙區域,這里有幼兒喜愛的各種操作玩具,供他們操作探索;另一部分是墻裙上方,這里有師生共同創造的泥塑、剪紙、彩墨畫等民間工藝作品,有幼兒民間體育游戲的線條畫,供幼兒欣賞觀察,這些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在看看、講講、玩玩的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次,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素材,創設彩墨畫工作坊、百家姓文化墻、東莞歷史建筑文化柱、象形文字吊飾等,這些富有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孩子。
【參考文獻】
[1]龐麗娟.文化傳承與幼兒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家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學前教育的文化適宜性問題(五)[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5(06):20-21.
[3]朱家雄.中國的學前教育理應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前教育的文化適宜性問題(四)[J].幼兒教育,2015(05):4-5.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劉新科.中國傳統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李瑁.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透視[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