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茜 龍昌茂 伍詠暉 徐凱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產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以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論述在校企合作理事會組織、領導下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混合所有制培養模式、項目研發式跨界培養模式、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等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多元化?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108-03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正從“制造大國”穩步朝著“制造強國”邁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而先進制造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展促使企業對機械類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準確把握企業發展動態,掌握人才市場的需求是高職院校及時為企業輸送滿意、適用的人才的前提。
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跨界合作,盡管合作雙方為兩個不同的主體、有著不同的戰略目標和利益訴求,但在資金、技術、知識結構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密切合作能夠實現資源的交換和共享,通過程度不同、形式各異的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在人才、師資培養、技改和科研活動等方面開展合作,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取長補短。雙方合作形成產教融合、相互依賴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高職院校可以提高自身的辦學效益和辦學水平,企業也可以提高其人才競爭力,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滿足校企雙方各自發展的需要。
二、基于產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以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學院層面成立學院與企業合作的校企合作理事會,機械系各專業聯合行業企業專家成立專業理事分會,并在堅持合作雙方“共贏”的前提下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等文件,明確合作雙方的責、權、利,探索長期有效的產教融合辦學機制。在理事會組織、領導下,以產教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專業群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深化現代學徒制,探索混合所有制,開展訂單班或企業聯合培養,實行跨界培養試點,多元化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實現人才“供給—需求”單向鏈向人才“供給—需求—供給”閉環鏈的轉變,促進企業需求側與人才培養供給側全方位融合,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效果,實現產業鏈與專業鏈高度契合。這種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相比單一學校教育能更好地適應勞動市場需求,有效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一)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充分發揮行業優勢,以行業學會、協會為平臺,與奧地利福尼斯焊接公司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試點人才培養。與普通大專班和以往的訂單班、冠名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學校、企業深度合作,強調建立學院與企業雙主體的“雙元育人”模式,學校與合作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等,通過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在崗培訓”這一有效教育形式培養技能型人才,使得現代學徒制具備“四雙”特點:雙身份—— 學生與學徒,雙導師—— 教師與師傅,雙基地—— 校內和企業,雙考核—— 學校和企業考核。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校階段的職業教育屬于技能準備教育,而在企業開展的“在崗培訓”屬于技能形成教育。在崗培訓在技能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無論職業學校教學、設備、師資如何先進,職業教育必須經過企業在崗培訓催化才能形成真正的職業能力,現代學徒制正是技能形成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現代學徒制“入校即入企”的特性是區別于“訂單班培養”的另一個特征,更有效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過渡,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國際上成功的職業教育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還是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模式,都是一種國家職業教育行動項目,均在國家層面自上而下推進實施,是為企業提供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官方公共服務體制。同樣地,在我國沒有任何職業學校可以獨自實施現代學徒制,也沒有任何企業、地方或部門可以獨自實施現代學徒制。因此,從國家層面出發,從體制機制、經濟政策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動企業參與我國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整合在一個系統下,解決我國職業教育目前因企業參與不足制約其發展的問題,成為解決學徒制發展瓶頸的首要任務。同時,校方也應更主動地從企業方的利益訴求出發,吸引企業方參與現代學徒制辦學,才能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
(二)混合所有制培養模式。校企雙方以“深化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為抓手,學院對接行業需求,借力藍天空港民航實訓雙創示范園的技術力量與實踐平臺,共建混合所有制專業—— 飛機機務維修,探索“一個平臺、兩類資本”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從產權、體制機制等層面系統解決辦學經費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產教融合不夠、人才培養能力不高等問題,開創一條產教深度融合、面向市場辦學的職業教育發展新道路。通過以行業人才需求為核心對標專業建設,確定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企業通過投入專業設施設備、專業人力資源及管理,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企業通過人才需求預測,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并及時把人才需求信息傳遞給學校,學院根據企業人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減少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和不適用性,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群)深層聯通,校企雙方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團隊。在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引入行業規則、職業標準、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等,專業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教學設計、教材編寫、課堂項目選取、教學組織實施和教學成果評價。
鑒于專業的特殊性,開辦混合所有制教學模式可以解決部分場地和設備的問題,也更容易打通就業通道,促進了校企深度融合,但由于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是在校企兩套不同機制下運行的辦學模式,因此,無論是在辦學模式還是管理結構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校企之間的溝通、協調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假如合作企業方沒有專門的培訓體系和管理專員,那么課程實踐和管理體系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三)項目研發式跨界培養模式。傳統教育培養的是只對一門知識專精深耕的“I型專才”,但現代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兼具專業與跨領域知識的跨界“T型人才”。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聯合電氣工程系與西門子、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等企業實施跨崗位、跨專業“T型人才”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即便在上完專業課程后,仍會覺得課程之間完全沒有關系。針對智能制造應用領域廣泛、涉及工藝多樣、專業技術呈現復雜性和復合性的特點,利用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在有限學時內完成培養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通過整合校企資源,采用項目研發式跨學科的能力培養模式打破傳統科目教學框架,以企業具體項目或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懂系統,精專項”為指導思想,跨專業組建試點班級,推行項目導師制,在校內外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多用分組與團隊協同學習的模式,以解決問題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使用一些實用的資源,或是給學生提供一些線索,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就是完整的學習過程。這種方式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不是僅僅讓學生聆聽老師對某一門課程的講解,而是透過項目研發式的學習,提供一個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可以主動參與,透過討論、思考而習得知識和技能。采用項目研發式跨界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項目選取是否恰當,因此合作的企業范圍應該廣泛一些,但同時也針對專業有所甄選,考量校企合作開發的課題是否能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
(四)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為上海特略、廣州得意等公司提供“訂單式”人才培養。通常第一、二學期,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第三、四學期開始按照校方制訂的專業教學計劃,由學校專業教師對學生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第五學期企業根據其發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面試選拔,確定人選,組成特定的“訂單培養班”,并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規格,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學資源和企業提出的要求制訂該學期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企業提供一定的培訓教材。第六學期即學生在畢業前的半年直接到企業頂崗實習,由企業兼職教師進行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崗位技能的培訓。學生畢業前,企業對學生進行考核驗收,對合格者予以錄用。在整個三年的培養過程中,企業參與的力度不是很大,教學的針對性不是很強,學生對企業的了解不夠深,對企業的適應性和歸屬感不如現代學徒制和混合所有制這兩種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國高職院校辦學的主要方向,也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對于企業而言,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在人才合作培養的過程中儲備后備人才資源;對于學校而言,學習模式多元化使得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效率更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因此,要從多方的生存和發展考慮,把握人才、技術、效益關鍵處,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潛力,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為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鐘利紅,鄧之宏.校企戰略聯盟實施模式探討[J].現代教育管理,2009(11)
[2]張俊玲.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評述—— 以20所職業院校典型案例為例[J].職教論壇,2013(3)
[3]謝軍.高職院校實施混合所有制辦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