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燕??
摘要: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如果在精心預設中為生成留一席之地,巧妙地運用生成,那么即使面對再多的“錯誤”,也能呈現一個精彩紛呈、活力四射的品德課堂。
關鍵詞:課堂教學;生成;錯誤;引導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個人遠行,半路感覺十分干渴,于是四處尋找水源以解渴。途中發現一只陶罐,急忙上前,只見里面裝著一小塊干牛肉。這人嘆氣說,哪怕是一口水也好啊,我現在不餓,只想喝到純凈的水。他繼續往前走,又是半天過去,終于發現了一眼山泉。他喝了一大口清澈甘甜的泉水之后,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沒吃東西,此時已餓得再無前行的力氣。不禁懊悔不迭,早知道就該先吃了那塊干牛肉。
這個故事看似平常,卻能帶給我們極深的啟示。不少教師上課時,特別是上公開課時,太過在意自己精心準備的預設內容,就怕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出現偏差,沒有往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會方寸大亂,不知所措,然后拼命地將學生往自己預設的方向拉。殊不知,這或許已經讓你錯過了那塊能填飽肚子的“干牛肉”。要知道,這一個個錯誤,正是生成的教學資源,只要引導得當,錯誤同樣也能精彩。
一、 典型之錯,以點帶面,豐富教學手段
品德課堂是跳動著生命活力的課堂,我們無法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成功的教學就是在于能根據實際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改變教學過程與方法,讓課堂教學更好地為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服務。
《讓我自己來吧》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旨在培養一年級小朋友的生活自理意識與能力。其中有一塊教學內容是要學生學會系鞋帶和扣扣子。這些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從小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自理能力極差,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成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教學時,我先邊說邊給孩子們演示了一遍扣扣子的方法,再請班里一個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來給大家示范一遍。然后舉行扣扣子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扣好扣子,穿好衣服。我一聲令下,孩子便開始積極行動起來。沒一會兒,一只只小手就噼里啪啦地舉了起來。我掃視一圈,差點笑出聲來。只見班里有好幾個小朋友都扣錯了扣子,有的衣襟一邊長一邊短,有的衣襟倒弄得一般齊,可惜中間卻鼓了起來,還有個學生連領子也沒翻好,一個進一個出的。這么多孩子都還沒有掌握扣扣子的要領,怎么辦?如何再次進行指導?看來光靠老師的示范與講解,對于一年級的小豆丁們來說無濟于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何不用一用“照鏡子”的方法!
于是請了一位“衣冠不整”的小朋友上臺,要求全班同學都來給他當鏡子,看看他穿的衣服哪兒不對勁。“小鏡子們”十分踴躍,紛紛指出他的問題,教他該如何扣扣子,翻領子。就連有些自己沒扣好扣子的孩子也指手劃腳地發表意見。聽完大家的發言,我問這個孩子,現在會了嗎。他點點頭。我請他重新穿過,他果然沒讓我失望,又快又對地穿好了。其他同學也都很有成就感,竟為他熱烈地鼓起掌來。
課堂不是也不能是教案劇的演繹舞臺,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在這里碰撞,那是智慧的火花在閃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來安排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構建互動平臺,才能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資源,借豐富的教學手段來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 無心之錯,引水入渠,深化教學主題
很多時候,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其實是學生真實體驗的一種反映,而且這一寶貴的資源稍縱即逝。如果教師堅持按照預設好的固有教學步驟進行教學,則會使課堂缺乏互動,缺乏生機。
《我們班里故事多》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應該熱愛集體,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預設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孩子們做感謝卡送給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伙伴。因此,課前我特意叮囑學生要帶一支鉛筆來上課。沒想到,即將上課時,竟發現有一個學生忘了帶鉛筆。望著這個孩子怯怯的目光,我愕然,居然有如此粗心的孩子。轉念一想,他這一無心之錯,不正給我一次借題發揮的好機會嗎?
我沒有責備他,給了他一個提示:“要不你向同學求救吧。”看得出這是個性格活潑的孩子,他立刻高聲說道:“誰有兩支鉛筆呀?請借我一支好嗎?”教室里靜悄悄的,一只只小手并沒有像我所期待的那樣高高舉起。再一次愕然。一問,原來每個學生都只帶了一支鉛筆,全在那兒發愣呢。
我心想,這回糟了,這好不容易生成的課堂資源難道就這么白白地浪費了?正當我猶疑之時,他的前桌呼地一下就站起來了:“老師,我跟他坐得近,我們兩個拼著用一支鉛筆吧。”一句話驚醒了所有的“夢中人”——“老師,我也愿意和他拼著用。”“老師,我寫字很快,可以把鉛筆給他用。”四十多雙小手舉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小樹林。
多可愛的孩子呀!我動情地說:“孩子們,你們真讓我感動。謝謝你們讓我看到了一幅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美麗畫面。這是一個充滿了愛與關心的集體,這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我又轉向那個忘了帶鉛筆的同學:“那么多的同學都愿意幫助你,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嗎?”
他看上去也有些激動:“謝謝大家,我真的沒想到會有那么多小朋友愿意幫助我,以后誰要是有了困難我也很愿意幫助他。”
我順勢而導,進入預設的課堂教學環節:“是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集體中,每一個同學都是朋友,你幫我,我幫你,我們的班級才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溫暖。老師知道,在我們這個集體中像這樣感人的事還有很多很多。你愿意給大家講講嗎?”“愿意!”
或許是這一意外生成的導入方式幫了忙,孩子們之后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那么動情,那么感人,為教學主題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一支鉛筆也可能成為一堂課的亮點,山窮水盡處也可能正是柳暗花明時。教師只要能很好地利用生成的資源,哪怕是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也必能看到:曲徑亦通幽,柳暗更花明。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精心預設中為生成留一席之地,樂于接納生成,靈活篩選生成,巧妙運用生成,讓品德課堂因為生成而活,因為生成而美。那么,即使面對再多的“錯誤”,也能呈現一個精彩紛呈、活力四射的品德課堂。
參考文獻:
[1] 葉利萍.因生成而精彩,因真實而鮮活[J/OL].
[2] 沈大安.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J/OL].小語在線,2014,4.
作者簡介:
鮑曉燕,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昌國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