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云??
摘要:小學語文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懂、能說、能讀、會寫的能力,這些都離不開懂得思考問題的前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智力,就必須不停地推動學生思維的運轉,否則學生達到的閱讀層面就是淺顯的,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內心豐富的情感。所以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多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深層次的思考,運用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我解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策略
一、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推廣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有了一套豐富多樣的閱讀手段:有老師帶領學生一句一句閱讀,有學生集體朗誦閱讀,有學生領讀,還有滿富激情的誦讀等等。可是在豐富閱讀形式下的熱鬧課堂中,筆者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以下文中筆者會一一闡述。閱讀作品的文字中滿含著作者的濃情與溫度,但是學生在閱讀中并沒有走進作者的內心,僅浮于文字的表面,老師應該加強指導提升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推動學生主動思考。
二、 現階段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豐富的閱讀形式下,筆者在聽課的課堂中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生缺乏自己理解課文的真情實感。在學生的集體朗讀中,筆者粗聽下來覺得整體有氣勢,符合文章情感的抑揚頓挫,但在細細品味之后發現學生僅僅是靠著老師教導的朗讀技巧來閱讀,缺少著學生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第二,少部分學生并沒有把自己擺在課堂主人翁的位置。一個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積極配合老師完成閱讀教學任務,但小部分學生可能缺少自我展示的機會,全程處于觀望狀態,不能積極跟隨老師思路。第三,老師的固定思路阻礙了學生的自我思考。在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全都靠老師課前備課預留下的問題,學生通過回答老師的提問來理解課文,缺少了學生自己思考、自我解讀的過程,直接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以上問題的出現反映出現階段學生閱讀教學中思考的淺顯現象。可能從聽課者角度看來,課堂秩序良好,課程進行的流暢,文章的解讀也循序漸進地進行著,但私下細想,課堂缺少了學生自我思考后發現問題進行提問的活力。由此一來,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導致學生以后的閱讀也浮于問題表面,缺乏思考能力。
三、 融情于景,提出有情景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針對閱讀課文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十分有技巧的,就像文言文、說明文或者是議論文之內的比較抽象的文章,老師問題設置抽象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思考的欲望。這里,筆者建議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有邏輯還要有情景。
筆者所說的有情景是指將文本中的抽象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將文章中的問題合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與文章互動,加強學生與文章的聯系。老師問題的設置也最好新穎有趣,有趣的問題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提高學生自我思考的熱情,而老師提出問題的情景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語文老師還可以在學習到感情豐富的段落時,由學生進行自我閱讀,自己去品味作者的感情,這也是一種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去體會文章的方法。在筆者聽課的過程中便想到了這一環節,學生的獨自品讀過后進行了小組討論,在得到了同學的肯定之后回答問題時也是帶著段落的情感,而不同的同學閱讀過后讀出的情感是有差異的,這也是思考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體現。在這一環節中,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領作用,給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品味課文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走入文章的情景區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自我細心思考中感受到了文字的溫度與情感,體驗到了思考的魅力。
當然,讓學生盲目地去朗誦閱讀是毫無意義的,小學的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是需要老師引導的。老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注意力、精神力的高度集中,更有利于學生在專心思考老師的問題的同時提出自己的問題,直接推動了學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
四、 引導學生思辨性的閱讀
傳統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僅僅依靠知識的傳授,缺乏師生課堂中的互動教學,學生思辨性的思考總是被忽略。整個閱讀過程的開始到完結,必須要經過閱讀文本和學生思考產生疑問,然后老師針對疑問解疑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學生在學完一篇文本后審視自己,自己擁有著作者的良好品質還是缺乏著更優秀的道德品行,這就是在閱讀中得到了心靈上的思考。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都闡述著人生哲理,是作者在經歷了事件后總結出的生活理念,但不少課文都在結尾并沒有平鋪直敘的將內在含義表達出來,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將文章作者的人生帶到自己身上來,引導學生自己審視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與向往,這樣一來,既推動了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重新思考,又充實了學生思考的內容廣度,以尋求自己的精神需求。
老師還可以不局限于文本內容,將閱讀的范圍拓寬拓廣,但又與文章緊密相連,這樣一來,既打開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延伸了學生思考的思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也沒有了約束,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這樣一來,學生閱讀思考的興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對文章的感悟也得到了不斷升華,學生的生活也自然充滿了詩情畫意。
閱讀教學中的思考,重在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思考中去,提高閱讀教學課堂的趣味性是一大重點,既提高了課堂質量,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五、 結束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想問題,然后熟讀靜思,最后逐漸學會自己思考。思考也要循序漸進,先懂得詞匯段落的含義,最后拓展到文章的思想感情,甚至是文章所闡述的人生哲理。筆者此次聽課發現了不少現階段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但也學到了、想到了許多在閱讀教學中推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以及策略,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學生思考的策略還需要不斷地改善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席麗新.創設情境 注重訓練 有效生成——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略談[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
[2] 農克寧.運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
[3] 張曉華.有的放矢作比較,追求本源優思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比較分析”的運用[A].第五屆中國智慧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思維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C].2013.
作者簡介:
陳淑云,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第二實驗小學福煉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