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深度學習的課堂,不僅要有藍圖,更要有行動。在打造深度學習課堂的過程中,太倉實小開展課例打樣,從實踐中尋找深度學習課堂的樣本;研制標準,讓教師的教有參照;最后不斷打磨精進,使深度學習的課堂在生長中走向完善。
【關鍵詞】課例打樣;研制標準;打磨精進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09-03
【作者簡介】倪建斌,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江蘇太倉,215400)教科室主任,一級教師,蘇州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打造深度學習的課堂,不僅要有藍圖,更要有行動。那么,什么是深度學習?如何評價深度學習?如何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我們依托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課例打樣,提煉深度學習的課堂特征
在打造深度學習課堂之前,我們對深度學習做了文獻研究,而文獻中的深度學習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過于凝練,不利于指導實踐。教師眼中的“深度學習”應是真實可感的、源自課堂的。
于是,我們開展深度學習課例打樣活動。結合課例,重點研究“課堂上是否發生了深度學習”“我是如何判斷的”這樣的問題。綜合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觀察角度,形成屬于本學科本年段對深度學習課堂的認識。我們以“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方式描述深度學習課堂的樣子,如“不是碎片化的、零散的學習,是幫助學生形成結構的學習”“不局限于單一學科的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不是重復的、簡單的記憶、模仿等低階思維活動,是一種深度的思維活動,是舉一反三的運用和創造,能質疑和批判”。
最終,我們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小學階段的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發現的探究,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與創造,追求深度思維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伴隨積極的情感,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并通過生活情境解決問題。我們進一步強調深度學習課堂的要點:第一,深度學習的課堂是有邊界的。深度學習不是一味強調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置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的發展于不顧,而是在學生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引導他們“跳一跳摘果子”。第二,深度學習的課堂伴隨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面對挑戰,表現出樂學、善學、會學,主動進行想象、聯想、辨析、建構、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第三,深度學習課堂強調知識在問題情境中的運用。設計任務或引入現實問題,學生自然而然會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實現“教—學—用”的轉化。
二、研制指標,讓教師的教學有參照
研究中我們發現,不同教師眼中深度學習的標準各有側重,這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標準,于是我們著力研究了深度學習的評價指標。
1.研制深度學習課堂評價體系。
通過觀察項目組教師的課堂教學,我們對深度學習評價指標進行了梳理,形成以“五大維度十五要素”為評價內容的“促進深度學習的自由課堂評價指標體系”。五大維度,即深度、廣度、自由度、公平度、效度,每個維度分出三個要素,并形成具體的“要素描述”。
深度,側重評價課堂教學的知識與內容,包括問題探究的深度、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情感投入的深度等。廣度,側重評價知識、內容、資源的運用等,包括與學科特性相宜的廣度、與相關學科的滲透與結合、與生活的滲透與結合。課堂教學的廣度,意味著學習的開放、靈活、多元,是深度學習的重要評價指標。自由度,側重評價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包括情境的寬松度、選擇的自主性、結果及表達的多元化。公平度,側重評價教學過程、課堂組織。公平是學生自由學習的前提,是開展深度學習的基本保證,包括平等分配學習機會與資源、對不同的學生給予差異化的支持與幫助,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給予特別優待等。效度,側重評價課堂教學的結果,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具體分為課程氛圍的熱烈或適宜、學生思維品質等素養的培養、完成或超額完成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2.改進課堂教學評價表。
在形成深度學習課堂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改革評價機制促使課堂教學變革。
首先,確定課堂教學評價表改進的思路。(1)并非重新設計課堂評價表,而是從深度學習的特征出發對其進行改進。(2)評價指標化繁為簡,評價對象可觀察、可評估。(3)評價突出學為中心。
其次,突出學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整張評價表按照“教學目標”“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教學特色”賦分。學生的學有“情感狀態”“思維表現”“方法選擇”和“學習成果”四項評價要點,每個評價要點細化為2~3條具體評價指標,直觀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態。例如,將“情感狀態”要點描述為“學生能進入情境,專心聽講,深入思考”“學生積極發言,有持久的關注和情感投入,體驗到成功和愉悅”“絕大多數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時間充裕,方式多樣,個人與伙伴、個體與群體之間充分互動”。指導教師從學生的專注度、注意時長、合作方式、情緒變化、情感投入等方面逐一評價,既便于觀察執行,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再次,強化深度學習課堂的特征。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描述充分體現深度學習課堂“自由”“開放”和“分享”的三大特征。將“促進深度學習的自由課堂評價指標體系”中的5個“度”具體化為19條易觀察、易評價、易操作的評價指標。以“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若干評價指標為例。第一條“對教材理解準確”,我們增補“能創造性地處理和運用教材并進行適宜的拓展”,突出深度學習課堂深度與廣度的要求;第二條“問題的設計有明確的指向性,且具有開放性,有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思維具有挑戰性”突出了深度學習課堂“開放”的特征要求。
三、反復改進:深度學習課堂的打磨精進
如何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從實踐中來的概念,我們再次將之放到實踐中去,開展主題研討,尋找深度學習發生的策略。我們采用專家咨詢法,對已有的認識進行補充與調整,使深度學習的課堂趨向成熟。從課程建構視角看,我們明確了“學科+”課程整合、生活化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兩條路徑;從課程實施視角看,我們形成了深度學習發生的策略,推動了深度學習課堂的落地。endprint
1.在綜合運用的項目設計中催發深度學習。
打造深度學習課堂極關鍵的一環在于讓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項目時,引入生活化情境,設計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實踐任務,促使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層級的體驗。例如:教學口語交際課“介紹一個小制作”時,教師給出“購買兩件同學的作品裝飾教室”這一綜合項目。學生馬上極盡所能,詳細介紹自己的小制作,不僅超越了一般的介紹,還詳細說明作品的實用性、美觀性等。究其原因,就是教師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綜合任務——說服別人選擇自己的小制作裝飾教室。如此便形成了“學以致用”“學用互通”“用中悟學”“學而創用”的課堂形態。
2.以激發情思作為深度學習發生的指標。
深度學習,是一種強調思維,尤其是高階思維的學習。伴隨積極的思維,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因此,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變革,我們明確提出“不能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更要把激發學生情思作為目標”。
我們通過大量聽課評課發現,激發情思需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在比較中進行辨析、建構、歸納,提高思維品質。例如:“創世神話”主題閱讀活動,教師為學生提供中國、印度、伊朗、希臘等國的神話故事,讓學生比較閱讀,發現共同點。通過比較,學生打破了對原有中國創世神話的認識,形成了新的認識。
3.幫助學生經歷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
深度學習的課堂,既強調學什么,又強調怎么學。怎么學,包括對學習內容整合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包括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實踐策略等,學生掌握了這些程序性知識,就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推進深度學習,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學生發現學習方法,并讓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可方法,使用方法。分享與合作,是改進個人學習成效,強化相互協同,促進深度學習的條件。“學中悟法”“分享表達”“小組合作”是比較典型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深度學習的開展。例如,“菜單”主題課程中,教師讓學生設計菜名。學生首先分享設計菜名的方法,然后合作完成設計任務。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分享各自成果。通過分享交流,學生吸收同伴的創意,改進自己的菜名,從而設計出更好的菜單,且掌握“分享表達”的學習方法。
打造深度學習的課堂,旨在引導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學真實發生。我們以課堂教學的實踐視角認識深度學習,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其特征以及實施策略,努力研究“亦深亦廣”的深度學習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