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云??
摘要:中職類學校家校溝通不暢,難以形成合力。本文著眼于強化家校合作交流,共同促進學生在這一關鍵階段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合作;現狀;優化對策
《三字經》中有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家庭和學校本就是相輔相成的,現代教育更是一場開放式、全方位的活動。家庭與學校不僅是互補的雙方,更是相互督促、相互促進。然而在中職類的學校,家校合作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溝通不暢的情況。本文從中職學校家校合作的現狀、成因進行分析和思考,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 中職學校家校合作迫切性
中職學生的年齡層次決定了他們處在人生最為叛逆、心理最為矛盾的一個發展階段。中職學校的生源,雖然不乏一部分目標明確積極上進的,但還有一定比例的在行為上、思想上需要糾偏的孩子們。他們從初中甚至小學開始,就因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存在抽煙、喝酒、打架、沉溺網吧、早戀、滿嘴謊話等等情況,相當一部分家長們選擇逃避,不聞不問所謂,“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這些孩子在學生中得到的畏懼多于喜愛、疏離多于親近,但是膽子大能量也大,能夠帶動立場不堅定的中間派們,老師們也頭疼不已。還有部分學生存在家庭關系冷漠、過分溺愛、暴力教育等問題,因此,這就迫切需要學校和家庭聯合監管,改正錯誤的教育方法,關心、扶助孩子的成長。
二、 家校合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 家長觀念需要轉變
現階段較普遍的問題:留守兒童和隱形的留守兒童大量存在,父母和孩子都會產生一些自我矛盾:父母們忙于工作,在孩子的成長中長期角色缺失,他們一方面覺得孩子小不存在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又覺得孩子應該懂事成熟到不給父母添麻煩了;孩子們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表達愛、獲取愛,存在著實際中的淡漠疏離。
(二) 學校重視有待提高
學校與家長的合作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學校也不應該將自己置于單方面居高臨下的位置上,使得家校的合作流于形式。對于家長的訴求,學校要積極應對,設身處地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來考慮。家校合作,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便于學校得到更多家長的理解和有力的支持,于學校和老師而言,是一種監督,更是一種助力和提升。
(三) 缺乏制度性、有效性的合作平臺
在實踐中,家校合作缺乏制度性與常規性。客觀上看,在中職學校,由于學生大多是寄宿制,生源來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國各地,使得家校合作最常用的平臺——家長會的召開也難以實現。近年來,各種網絡平臺也在班主任的工作中開始應用,家長的QQ群、微信群逐步建立,但是在外打工的家長,電話號碼更換頻繁,自身工作繁忙,對于此類平臺關注程度十分有限。
三、 家校合作的解決策略
制度化的家校合作的建立,需要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引導。而作為家校合作的幾個主體,更是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
首先,學校應該完善家校合作的機制,豐富內容和形式。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們在潛意識中就對中職學校存在抵觸、對中職教育心有疑慮。而家校合作的實現首先是取決于理念上的重視,因此,作為增進交流、加深互信的良好渠道,學校更需要出臺相關的制度促成家校合作常規化、交流密切化。
第一,“家長會”制度化。前文提過,中職學校的生源不集中,學校可以在入學通知書上注明,利用新生入學這個家長出現最為集中的節點,召開新生家長會。每年的開學和放假,因為行李較多,很多家長會接送孩子,也可以作為家長會的好時機。
第二,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豐富。作為教育的主辦機構,學校應該從形式上創新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定期開設家長課堂,提前公布課程內容及時間,如青春期心理學、教育學、親子交流技巧等,想學習、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積極參與;聘請知名的專家,每個學期開展親子教育或心理健康相關的講座,面向教師和家長開放,既能夠吸引更多的家長加入到學習、合作的隊伍中來,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家長和教師教育孩子、彼此溝通的能力。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家長,對于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距離感大于親近感,抵觸多于接受。面對這種局面,教師應該主動的突破僵局,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梁。
最后,家長要不斷學習,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作為孩子成長中最為重要的角色,家長們也要不斷地學習,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特征,正確處理孩子出現的各種狀況,作他們高質量的陪伴者和朋友,而不是指揮者和控制者。同時家長要嚴于律己、行為示范,給孩子正面的引導。
家長需要多加了解教育最新的發展動態,了解職業教育的前沿信息,職業教育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并不低人一等,職業學校的孩子也是成果累累、收獲豐碩。若家長能對孩子的職業規劃給予中肯的、指導性的建議,會在親子關系中加分不少。在遇到孩子叛逆、自暴自棄的時候,積極調整心態,多些耐心,多些鼓勵和正面引導,不能一味地貶損甚至放棄自己的孩子。
此外,家長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心理發展的規律,講究方法,既要避免對于孩子過分的溺愛順從或偏聽偏信,也不能簡單粗暴的打擊壓制。只有家長尊重自己的孩子、重視學校的規則、肯定老師的教育,孩子才會接收到正確的信息認知,健康成長。
學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不僅能彌補彼此教育的不足,使得學校和家庭全面的了解孩子,更是為了應對現代社會急劇發展對于教育提出的嚴峻挑戰,達到教育目的的共同性和影響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 付曉.城市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J].中華少年,2017(28):4-5.
[2] 何衛.加強家校合作開展朋輩教育[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09):5.
[3] 樊健.在行動中提升班主任的家校合作素養[J].江蘇教育,2017(63):67.
作者簡介:余海云,講師,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經貿旅游學校。endprint